眾裏尋她千百度——從青年的視角讀解柯岩
清末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曾作了一段有關詩學三重境界的精彩描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當然,作者原意隻是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提供一個勸學箴語,但事實上,這段話卻揭示了文學創作與文學欣賞的普適性過程。其實,不僅作家對文學巔峰的永恒追求要經過這樣三重境界,讀者對作家作品的認識、感知和深刻體悟同樣要經曆曲回迂遠的探索和尋找。柯岩就是當代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在反複的失落、迷惘和不滅的希冀追尋中再度尋找的一個詩人,一個永遠勃蕩著青春、以真誠和坦率謳歌著愛與美的作家。
一.青年人需要什麼樣的文學
長期以來,青年人需要什麼樣的文學,始終是文學界有識之士苦苦思索的命題。許多作家也殫精竭慮,巧施妙筆,為青年讀者創作了一部部昂奮健朗的佳作。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流光溢彩的新時期文壇上也的確湧動起一股無深度、無主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學暗流。一些作家自以為盲目組拚、標奇領異的所謂新潮作品最受青年青睞,於是不顧美學規範和創作規程,將一些把玩語言遊戲、宣泄人生欲望的“新潮文學”、“痞子文學”、“性感文學”的作品推向青年讀者的接受視野。由於青年特殊的偶像崇拜和獵奇心理,也由於一些報刊的商業運作和火暴宣傳,在一段時期,消沉頹喪的情愫代替了樂觀昂健的青春天籟,籠罩了一些青年讀者的心靈。流行在校園中的是形形色色“孤獨情結”、“死亡情結”、“精神分裂情結”和“世紀末情結”,語言的創新發展成語言的錯亂,個性的解放蛻化為自我虐待與自我迷醉。“瀟灑走一回”衝擊著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人生的使命感、責任感缺失,更使不少青年炫惑於否定一切和玩世不恭的人生選擇。一些謳歌真理和正義的作品被擱置了,像柯岩這樣執著固守傳統美學風範,從不回避作品正義、理想和良知的老一輩作家,成為一些“新潮派理論家”嘲諷消解的對象;而一些並不關注道德理想、甚至宣淫獵豔的作者則在高等學府講壇上被奉為大師。這種情況雖然隻是文壇一角的小小陰影,但對青年稚嫩心靈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青年的心畢竟是純潔清澈的,在經曆一番人性迷失和心靈寂寞後,他們的心再也無法承受與道德理想相抵牾的精神十字架。更由於近年來弘揚主旋律,重構道德理性,托舉正義崇高的創作態勢,使今天的青年對褻瀆神聖、消解理想的文學暗潮產生了普遍的厭倦。在來參加研討會之前,我有意和一些同齡的朋友談起柯岩,發現他們盡管並不能盡讀作家的全部佳作,但一提起《周總理,你在哪裏》《尋找回來的世界》《他鄉明月》等作品無不神采煥發、興致盎然。從他們那種非專業化的質樸言談中,可以清晰地讀解出當代青年對柯岩及其作品眷眷情思和深深摯愛。我也驚異地發現,當前某些在社會上“炒”作得火熱的作品,在青年學子中幾乎沒有閱讀市場,一位年輕朋友在讀了當前一個風頭正健的作家的幾卷文集後則氣憤地說:“在對民族文化、時代生活和文學本體進行反思並做出屬於自己的價值選擇之前,一些作家先生們,請暫停寫作。”此話也許偏激衝動,但對自以為隻有躲避主流意識形態才能獲取青年崇拜的作家,無疑是敲響了一聲警鍾。正是在這種心態下,今天的青年在經曆了“西風凋樹”“衣帶漸寬”的懊悔與失望後,開始了對文學理想和美學真諦的再度尋找。於是,青年讀者重新找到了她——柯岩:一位永遠如蠟燭般噴吐著光和熱,母親般揮灑著愛與美,赤子般拜現著善與真的作家;一位融慈母胸襟與赤子情懷於一體,從而永遠煥發著青春光彩,激蕩著生命活力的詩人。在經曆了所謂“後新時
柯岩文集352
期”變亂組合和“新寫實”、“新狀態”、“新寓言”等新潮旗號的影響騷動後,今天重讀柯岩那溫暖、寧靜、純真俊朗的作品,心頭總會湧起一種深深的感動。正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的,柯岩總是棄絕個人功利和無端風雨的侵蝕,在絢爛的燈火闌珊中對讀者會心微笑,以永遠真純澄明的詩性智慧吸引著今天的青年讀者。下麵本文擬從青年視角出發,具體分析柯岩作品引人入勝的絕佳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