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家的靈魂(之三,之四,之五)(2 / 2)

我以為,我明白了作家的心。

我以為柯岩的這篇《成就感》是一篇有著重要意義的作品——除了真實、可信、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之外,它極大的貢獻還在於它毫不留情地碾碎了人們的出國夢幻,打消了人們的僥幸心理。

於是,我又想起了柯岩的同樣題材的那部長篇《他鄉明月》。

那次,在一個書攤上看到與《他鄉明月》放在一起,甚至更打眼的是那本《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我問攤主,“怎麼樣?《他鄉明月》好賣嗎?”攤主是位小夥子,他點點頭:“行,買的人不少。別看書名沒有那本怪,可挺有看頭。”

《他鄉明月》是柯岩的又一部現實主義力作,這部長達37萬字的長篇小說,敘述了兩位年輕貌美的歌壇新秀借嫁人而出國的遭遇,作品最感人之處,在於柯岩對當代中國青年“洋插隊”生活的領悟、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批判意識。她寫得非常真實,這種真實是作家的主觀和客觀的現實生活的特殊結合。柯岩通過對大量新老僑民的交往以及兩度在美國的實地采訪,曆時五年成書。而更重要的是她用作家的眼睛去觀察“洋插隊”,經過自己的創造熱情的溶解和想象的補充,使作品具有了藝術的真實。

十多年來多少中國青年背井離鄉,故國萬裏,為了那個撲朔迷離的夢幻世界……“洋插隊”的生活究竟如何呢?柯岩用血一樣的事實喚醒了沉迷於美國夢中的年輕人。

我們的生活中多麼需要敢講真話的人啊!涉世不深的青年們多麼希望長輩能和他們講真話啊!而這並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做到的。“隻有出於對祖國、對人民的發自內心的深沉的愛,對未來世紀公民的十分嚴肅的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才能不為世俗所惑,不為風雲變幻所動。隻有真正的作家,有著高尚靈魂的作家才敢講真話,也才能肩負起記載民族成長的心路曆程的曆史重托。

在和柯岩的交往中,有一點我自信是把握準確的:柯岩始終把作家的職責看得高於一切,她蔑視那些企圖通過“玩”一把讀者來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人,也可憐那些以“寫字”為生的人遊戲人生。她曾經和我說:“除了在外國人麵前,我們從來很少自稱作家,因為作家這個詞,對我的確是太神聖了。作家應該有責任感。因為你的作品是要發表的,你要去產生社會影響,社會就難免對你作出回響;你要去幹預生活,生活自然就要幹預你”。

之五

1993年,從不寫情詩的柯岩,竟一氣嗬成寫下了一組動人心弦、催人淚下的情詩。每一首情詩的主人公都是經曆了戰爭炮火洗禮的革命前輩。其中一首題為《謎》,給我以強烈的震撼。

柯岩文集360

“也曾愛你,也曾恨你,卻從不曾忘記。”

詩人向我們追述了一對青年戀人的愛情軌跡:

“是早春我們在學校琴房相遇,在第二個春天裏兩心相許,有長長三年我們歡樂相聚,兩情脈脈從無猜忌。”

啊,他們相戀的是那樣深、那樣癡,以至於

“在你鋼琴課得零分的時候,多少同窗勸我和你分手,我隻揚眉輕輕一笑,把幸福的秘密獨鎖心頭。”

然而,愛情的路竟變幻莫測,忽然詩人筆鋒一轉:

“還記得珍重相守,還記得風雨同舟,卻不知為何,第四年,你轉身悄悄離去,正當桃花紅滿枝頭。

“沒有告別,沒有釋疑,沒有話語,甚至沒有歉意,似忘卻早曾相約白首……”

疑慮重重啊疑慮重重,當我讀著這詩時,心也和癡情人一起去尋找答案,當癡情人垂暮時重返故裏,隻為解終生啞謎,不曾想“他”已長眠不起。詩在結尾處,終於讓癡情的白發人明白了當年的離別是“為了那壯麗理想的純淨”。

詩人所揭示的這種感情是複雜而深刻的,充滿成熟人生對幼稚青春的痛惜和無奈,同時又歌頌了那個時代青年對理想執著的獻身精神……

當今中國商潮洶湧,人們從恥於言錢變為恥於談理想。靈魂被物欲頂替,愛情被性欲更新。不,這不是現代化中國應做的選擇。於是柯岩將她熟悉的我們的前輩那忠貞不渝、新美如畫的愛情奉獻年輕的一代。貫穿在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的主旋律,正是柯岩對人生、對愛情、對高尚靈魂的深刻感悟。

哲學家說:理想是靈魂生活的寄托。柯岩的理想便是塑造年輕一代美好靈魂與崇高的人生信念。

綠地

柯岩文集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