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巧書生金鑾失對(3 / 3)

讚罷,同二三個朋友,到於酒店之內,飲酒作樂,直至日暮而回。

不說甄龍友題讚於東壁之上,且說孝宗皇帝,好賢禮士,每到大比之年,下詔前一日,便捧詔焚香,禱告天地道:“朝廷用人,別無他路,止有科舉。願天生幾個好人,來輔國家!”及進殿試策題,臨軒唱名,必三日前精禱於天,所以那時人才甚盛。還有科舉之外,另行拔擢,或是德行孝廉,或是詩詞歌賦,或是應對得好,或是薦舉,或是一材一藝之長,不拘一格。加官進爵,功名之路寬廣,因此人人指望。隻有一著,那孝宗天縱聰明,萬幾之暇,廣覽詩書,有時召對,或問聖經賢傳,或問古今學問事體,若對得來的,便就立刻官爵榮身。那時一個待問官姓木,名應之。孝宗一日問他道:“木姓起於何時?”木應之一時答應不出。孝宗道:“端木,本子貢之姓,後來有木元虛者,去了複字,便單稱木,豈非其苗裔乎!”他日又問木應之的丈人待製洪邁道:“木待問是卿婿否?”洪邁道:“是臣之婿。”孝宗道:“卿婿以明經擢高第,而不知祖姓所出,卿宜勸之讀書。”洪邁再拜而出,歎道:“聖主萬歲,廣覽如此,士人豈可不研博古今耶?”那時又有一人姓王名過,是西蜀人,宰相薦他有才,上殿之時,孝宗忽然問道:“李融字若川,此是何謂?”王過答道:“天地之氣,融而為川,結而為山。李融之字‘若川’,如元結之字‘次山’也。”天顏大喜,即除翰林院編修。所以對答之時,亦有難處。

一日,孝宗駕幸天竺進香,先到靈隱寺盤桓遊覽。那時靈隱寺有個和尚,法名淨輝,是個得道之僧,隨著孝宗皇帝行走。孝宗走到飛來峰,問道:“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淨輝答道:“一動不如一靜。”又看觀音手持數珠,問道:“觀音手持數珠何用?”淨輝道:“念觀音菩薩。”問:“自念則甚?”淨輝道:“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敕賜衣紫以榮其身。淨輝謝恩而退。遂到於天竺山,合寺僧眾鳴鍾擂鼓,排班迎接聖駕。孝宗登殿焚香,參禮觀音聖像。

住持獻茶已畢,孝宗就取禦匣筆硯,作一首讚道:猗與大士,本自圓通。示言有說,為世之宗。

明環無二,等觀以熙。隨感即應,妙不可思。

讚完,四下隨喜,見壁上甄龍友那首讚,甚是稱歎,筆墨還新。問住持道:“這是誰人所作?”住持跪奏道:“前日一士人來寺中參禮,題詩壁上而去,不知是甚姓名。”孝宗道:“可細細訪問此人來奏。”吩咐已畢,仍舊擺列法駕而去。當日住持四下訪問明白,奏聞皇帝,皇帝便有用他之意。當下一個侍臣稟道:“這甄龍友,外邊人都稱為‘永嘉狂生’,用之恐以敗俗。”孝宗道:“朕自識拔,卿等勿阻也。”即刻命駕上官四處抓尋進見。這甄龍友驟聞聖旨召對,進得朝門,不覺心頭突突地跳個不住,進到金鑾寶殿,正是: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中駕六龍。

那甄龍友來到金鑾寶殿,拜舞已畢,俯伏在地,心頭隻管跳個不住,但見香煙繚繞之處,九重天子開金口、吐玉音道:“觀音讚是卿作否?”甄龍友道:“是臣一時所作,不意上蒙禦覽。”孝宗又道:“卿名龍友,何義雲然?”甄龍友日常裏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之口,滾滾而來,不知此時怎麼就像吳與弼被蠍鉤螫著一般,竟如箭穿雁嘴、鉤搭魚腮,頭疼眼悶,紫脹了麵皮,一句也答不出。孝宗見他不言不語,隻得又說一句道:“卿名龍友,定有取義,可為奏來。”

甄龍友一發像啞子一樣,心中繚亂,七上八落,摸不出一句話頭。孝宗連問二次,並不見答應。兩旁近侍官一齊接應催促,甄龍友在地下愈覺慌張,滿身戰栗,汗出如雨。孝宗見一句答不出,龍顏不悅,就命近侍官扶出朝門。剛剛的扶出朝門,甄龍友頭也不疼了,眼也不昏了,麵也不脹了,心也不繚亂了,口也不啞了,身也不戰了,汗也不出了,便懊惱道:“陛下為堯、舜之君,故臣得與夔、龍為友。這一句有甚難答處?直恁地應不出。”把腳跌個不住道:“遭逢聖主,一言莫展,吾其羞死矣。”看官,你道好笑也不好笑。甄龍友若是個泥塞筆管、一竅不通之人,這也無怪其然。異常聰明伶俐之人,到此頓成癡像懵懂,豈不是鬼神所使、命分所招?有詩為證: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話說甄龍友出朝之後,好生不樂。宇文價方信呆道僧之言不謬,遂安慰道:“再待十年後,定有遇合。”龍友道:“功名亦自小事,但我自負才名,遭逢聖主,正是披肝瀝膽之時,還要敷陳時事,對揚天子休命,上報九重知己,展我生平之誌。今一言抵對不來,難道好像府縣考童生再續一名不成?吾更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遂立誓不回,終日在於西湖之上,縱酒落魄。那些西湖上的朋友一味輕薄,見甄龍友是個召對見棄之人,一發不瞅不睬,連“永嘉狂生”四字也不敢奉承了。獨宇文價待他始終如一,並無失禮。妻子聞知這個信息,好生淒慘,然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甄龍友每到大比之年,也不過做個應名故事。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撚指之間,已是十二年光景。那時甄龍友年登四十餘歲,卻好是淳熙八年正月元旦。孝宗率領皇後、皇太子、太子妃到德壽宮,行朝賀之禮。這年是太上皇七十五歲,孝宗進黃金酒器二千兩、銀三萬兩、會子十萬貫。太上皇道:“宮中無用錢處,不消得這若幹。”再三奏請,止受三分之一。太上皇命至萼綠華堂看梅飲酒。忽然飄下一天大雪,正是臘前,太上皇大喜,對孝宗道:“今年正欠些雪,可謂及時,但恐長安有貧者。”孝宗急忙奏道:“已差有司官比去歲倍數支散。”太上皇亦叫提舉官在本宮支犒宮會,照朝廷之數。遂命近侍進酒酣歌,宮裏上壽。那時宇文價亦隨在宮內,太上命百官次日各進雪詞。宇文價欽承聖諭,遂命甄龍友代賦一首詞兒道:紫皇高宴仙台,雙成戲擊瓊苞碎。何人為把銀河水剪,甲兵都洗。玉樣乾坤,八荒同色,了無塵翳。喜冰消太液,暖融(支鳥)鵲,端門曉班初退。聖主憂民深意,轉鴻鈞滿天和氣。

太平有象,三宮二聖,萬年千歲。雙玉杯深,五雲樓迥,不妨頻醉。看來不是飛花,片片是豐年瑞。

次日,孝宗又到德壽宮謝酒,宇文價將著這首詞獻上。太上皇並孝宗看了,都大悅道:“卿這詞甚做得好。”宇文價奏道:“此詞非臣所作,是永嘉甄龍友所作。”孝宗記得十年前事,便道:“甄龍友甚是有才,朕前度因天竺觀音讚做得好,麵召彼來問他取名之義,他卻再不能對。”宇文價奏道:“天威咫尺,甄龍友係草茅賤士,未睹天顏,所以一時難對。彼出朝門,便對道:”陛下為堯、舜之君,故臣得與夔、龍為友。‘“太上與孝宗都龍顏大悅道:”畢竟是有才之人,可惜淪落許久。“即授翰林院編修之職。甄龍友從窮愁寂寞之中,忽然天上掉下一頂紗帽來,感恩不盡。因知呆道僧兩重帝星之言,一一無差,始信富貴功名,就如春蘭秋菊,各有時度,不可矯強,真”運退黃金失色,時來頑鐵生光“也。甄龍友一牀錦被遮蓋,那時西湖上的人又一齊都稱讚他是個才子了,都來嗬脬捧屁,極其奉承。世上人以成敗論英雄,往往如此。從此天恩隆重,年升月轉,不上十年,直做到禮部尚書,夫榮妻貴而終。宇文價亦可謂知人能薦士矣。有詩為證:

命好方為貴,無才不是貧。

試看居官者,幾個有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