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航失聯”扯到中國編劇(2 / 2)

似乎編劇們大都是見義忘利之輩。其實非也。他們何嚐不想把劇本寫成名著?何嚐不想讓自己的劇本完美地呈現?我相信所有的編劇剛開始的時候,都心懷這樣的夢想。但是慢慢地,他們就失望了。一些製片方不尊重他們,常常以收視率和商業因素為由,無視藝術規律,強行修改劇本。在多頭製片的劇組,各種意見相互矛盾,編劇們把劇本改來改去,最後又改回原樣。某些製片方還惡意拖欠尾款,讓編劇對這個行業充滿失望。此外,某些導演也不尊重他們。碰到特別自戀的,常常會在片頭掛上“某某人作品”。隻要導演這麼一掛,編劇的勞動、演員的勞動、作曲的勞動基本都被抹殺。香港的導演較守規矩,他們即便在片頭掛名,也是掛“某某人導演作品”。大陸部分導演這些年也陸續地在“作品”前加上了“導演”二字,這才屬於良性。

再看看某些影視節,竟然沒有編劇獎。中國大學生電影節就沒編劇獎。不是說編劇們想要這個獎,其實也沒獎金,而是想說明這個節對劇本忽視到什麼程度。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分設改編劇本和創作劇本兩個單項獎,可以看出他們對劇本有多重視。影視節無劇本獎應該算個笑話,而我們卻習以為常。再看看我們的媒體吧,介紹影片的時候,隻有主演和導演,無編劇。報道影視獎的新聞有時隻有主角獎、導演獎、配角獎,卻掐掉了編劇獎。某媒體在複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竟然剪掉了編劇獎環節。是編劇們斤斤計較嗎?恐怕不是。這種集體的漠視,讓編劇們的自豪感沒了。而自豪感恰恰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動力,在解決溫飽之後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稿酬。

有人感歎,在中國做編劇,除非你做成大牌,否則就是弱勢。而大牌都是從不是大牌開始的。隻有尊重非大牌,才會出更多的大牌。編劇們為作品取標題,為人物取名字、寫台詞,為劇情畫圖紙,算得上是一部劇的設計師了。如果我們對設計師不尊重而隻尊重施工隊,那必然造成這個行業的惡性循環。不可否認,尊重編劇的製片、導演、演員和媒體越來越多,以上列舉的偏見不含這些有良人士。至於某編劇與某演員的爭執,因本人不了解具體情況,保持中立。寫完最後一句,我又要刷屏關注“馬航失聯”。我已經被故事牽引,深深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