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工程問題界定的思想方法(1 / 2)

公共政策問題的本質隻有在其存在根由和邏輯起點中才能找到。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史表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基於社會問題的解決上的。作為政治係統的一種輸出,公共政策的所有含義和功用就在於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公共問題,“問題”構成了公共政策的存在根由和邏輯起點。美國學者J.S.利文斯頓指出:“問題的挖掘和確認比問題的解決更為重要,對一個決策者來說,用一個完整而優雅的方案去解決一個錯誤的問題對其機構產生的不良影響比用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決一個正確的問題大的多。”

1.政策問題的構成要素

(1)政策問題情景(政策的製定背景及相關因素,政策的風險性);

(2)與政策問題相關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涉及哪些人的利益和權益);

(3)政策價值(政府和公眾的認可程度與評價);

(4)政策效果及其概率(政策執行後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2.政策問題的確認

把社會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過程就是政策問題的確認和界定過程,包含四個階段:考察與收集——選擇與確定——結構辨析——問題界定(深層問題的界定)

(1)考察與收集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在本質上表現為社會結構的扭曲和社會正常運行的失調,它既表現在宏觀結構與運行的層次,也反映在微觀結構和運行的層次。考察與收集社會問題實際上表現為對社會結構狀態和社會運行狀況的一種評價和認知。問題的邏輯結構如下圖,所謂問題,就是指“應有現象與實際現象的偏差,或者是係統的現有狀態與期望狀態的差距。”

也就是說,問題是考察者在一定的理想狀態規定下對現存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差距的一種認知。

首先,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社會問題的考察者。有沒有社會問題,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權力做出評判。當某一個社會現象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時,至少不是一個社會成員的認知狀態。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狀況是不同的,也就是現存狀態是不同的,他們的社會理想是不同的,所以往往對社會問題的認知是不同的。其次,也是主要的,當大多數人都公認同一類社會問題時,也說明社會有較高的整合度。這類問題才有可能成為公共政策問題,因為公眾的認同是政府認同的前提。

所以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即某一個社會成員的問題。因為盡管社會總體上是很富裕,但仍有個別潦倒在街頭的人。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是與認同這個問題的人數成正比的。所以,統計方法是了解社會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2)選擇與確定。

不同的社會問題其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在決策者的眼中是不一樣的。決定問題重要和緊急程度的參數:

如果按照政策問題重要性和緊急性程度進行排列組合分析,可以分為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四種情況。第四種情況可以不討論。重點討論三類政策性的問題。

第一,重要不緊急的問題:重要不緊急的問題一般都是戰略問題。體現長遠的、戰略性的發展問題都是重要的問題,但是並不是十分的緊急,能夠作為緊急問題的,是當下就要解決的,不解決係統就會失穩,進一步的操作就不能進行。說它不緊急,就是並不影響當下的操作,或者與當下的操作沒有直接的意義。但是戰略問題的正確解決,會引導當下問題的科學解決,它使當下問題的解決有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它涉及原來的戰略性政策與將要確定的新的戰略的關係問題,是一個需要討論才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