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門遷市:城市化建設激勵下的政績觀(1 / 3)

玉門市地處中國西北的甘肅省,是中國最重要的資源性城市之一。自1936年發現石油起,玉門就被作為中國重要的石油資源基地而受到中央政府的格外關注。20世紀50年代,玉門油田被建成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中國絕大多數的油田都是以玉門油田的人力、物力為基礎建立起來的。1999年玉門市政府決策將政府所在地搬遷到距離老市區以西90公裏以外的玉門鎮,並將老市區定名為“老君廟鎮”(第一口油井所在地地名),而玉門石油管理局隨後也決策將局機關和生活基地遷至老市區以東70公裏的酒泉市。這個事件再次將玉門置身於多方關注的焦點之中。媒體將玉門的形象描繪成一個“資源型城市”的受害者——城市的搬遷實屬於資源枯竭後的無奈之舉;政府把玉門遷市的原因解釋為高原病、資源災害、傳染病和生活困難;玉門石油管理局解釋為自己尋求新的生活基地;而民間則傳言著另一種說法:玉門“遷市”是它上級政府酒泉市同嘉峪關市競爭的一種策略。

然而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兩年多時間的田野考察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麵:那就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地方政府為爭取生存空間、實現政績目標所做的特殊努力,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同現行製度、體製和社會運行機製展開的權利博弈關係的完整圖景。

長期以來,玉門的政治生態呈現了一種特殊的局麵,這就是玉門市政府自己常講的“小政府——大企業”格局。1961年,由於曆經了三年大饑荒,國家開始調整、整頓、提高社會管理方針,國務院決議將玉門市由地級市降格為縣級市,玉門石油管理局仍舊為地級單位。像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地處老君廟的玉門市也是先有企業(玉門油田管理局),後有政府(玉門市)的。一般來講,城市的建設一般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但是像玉門市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城市建設是由企業來承擔,僅僅在甘肅,就有白銀、嘉峪關、金昌、玉門等資源型城市屬於這種情況。所不同的是,除了玉門這個始建於1936年的石油城市是縣級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行政級別都是省轄的地級市。在中國,城市的行政級別意味著財政稅收的相對獨立(計劃單列),而作為縣級市的玉門必須將財稅繳上級城市酒泉。這樣一來,玉門這個資源型城市的政府就成了兩頭受氣的“小媳婦”:一方麵,它要受到上級城市的節製,另一方麵,它又不得不在同轄區內企業玉門石油局的交往中低頭。在很多時候,盡管玉門市對玉門管理局是一種抱怨的心理,但他們又不得不仰仗玉門石油管理局,尤其依靠他們財大氣粗的優勢,建設城市,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增進玉門市政府官員晉升的可能性。

咱們和管理局在一塊啊,整個是人家說了算,城市是人家的,市區馬路是人家的,水和電是人家的。你(玉門石油管理局)到酒泉去,酒泉把水和電給控製住了。現在我們這水電都是人家(玉門石油管理局)的,你和人家打官司你也說不上話,人家直接靠的是省上的領導,好多問題,比如環保費,按道理應該交給地方,人家交給酒泉。再一個,咱們這個水電啊,都是人家石油管理局的,玉門是縣級市,人家是地級的。兩者之間爭權奪利,這個領導啊,什麼事情你都要有製約才能辦好,你想一些大企業在蘭州市,西固區,人家就把你製約了,水電人家的,水力公司啊,電力公司啊,你要製約它,這樣他們兩個關係才可以融洽,你光靠這個和平談判是不行的。為什麼我們和石油管理局協商人家不願理你,一個人家財大氣粗,再一個,一有矛盾人家就直接和省上領導溝通去了,人家是納稅大戶。(SHY,2005)

上世紀80年代石油產量連續下降,石油管理局開始縮減在玉門的公共投入,原來基本上由玉門石油管理局承擔的市政建設也逐步停滯。2000年,管理局“祁連賓館”的竣工標誌著管理局在玉門市的建設畫上了句號。石油局停止對玉門市的建設,就像醫院停止對病人輸血,玉門的市容顯得破敗不堪。在這種情況下,市政府辦公大樓的選址問題直接成為玉門市政府搬遷的導火索。

原來的市政府辦公樓是蘇聯專家設計的,比較早。幾十年了,玉門那幾年也鬧地震,所以說就是要重建,重建不能建在原址上,考慮到要選址,選了好多地方,有些地方不適應,有些地方不是你的是石油局裏的,有幾塊地方咱們選了,和局裏麵不好協調,咱們和局裏麵協調不通。當時那個樓計劃是綜合樓,要1000多萬,當時為辦公樓的選址,決策可能有幾個月吧,最終是選在哪都不合適,老市區實在沒地方了,當時咱們城市發展空間啊就到那個地步了,你政府蓋辦公大樓的地方都沒有,今後城市發展肯定就要受到限製。更為致命的是石油管理局停止對玉門市的市政建設,這就意味著玉門的城市拓展與發展將會停滯下來。(HH,2005)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