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媒歧視——傳媒在利益表達渠道中的缺位(1 / 3)

現代政治學的理論認為,一個具體的政府過程,要經過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利益表達、利益綜合、政策製定、政策執行等。其中利益表達是第一階段,是政府決策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對於農民,利益表達渠道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政府製度化渠道。信息通過這種渠道由基層群眾向政府逐級傳遞,包括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村委會、村民自治組織、信訪製度等;另一類是社會大眾化渠道,即通過大眾媒介來表達。這是在公民社會中公眾利益表達的主要渠道,它標誌著社會民主化程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陝西東韓村是陝西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該村具備以下一些特征:

(1)農村經濟發展程度高。

2005年該村年人均收入超過3800元(東韓村新農村建設彙報材料),而陝西省200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866.5元。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按比例依次是:外出務工,傳統農業,個體服務業。在東韓村,絕大多數農民在村辦企業或村莊周圍合資企業中工作,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生產為生的農戶很少。另有37.1%的農戶從事個體經營,其中主要從事“農家樂”旅遊接待。

(2)大眾傳播媒介普及率高。

被調查對象家庭電視機擁有率為100%,有線電視網絡擁有率100%,擁有收音機的家庭占85.3%,訂閱報紙的家庭占18.8%,訂閱兩份以上報紙的家庭占6.3%,擁有雜誌或書籍的占26.2%,擁有電腦和網絡的占7.2%。

(3)政治文化氛圍較為民主。

該村的黨支部書記曾經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村兩委領導班子健全,並且通過村務公開賦予群眾知情權。91.3%的調查對象對村務公開措施表示肯定。村民的製度化表達渠道健全,包括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

經過調查發現,在傳播學意義上,該村的農民即使擺脫了經濟權利的貧困,仍然隻能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來自大眾媒介的信息,無法通過大眾媒介這一社會大眾化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

(一)電視、廣播成為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電視沒有普及之前,農民最主要的獲取信息渠道是架在村頭大樹上的“大喇叭”和各家的“話匣子”;其次是村委會召集群眾開會;再次是農村社區的意見領袖,這些人一般是村中文化程度較高、社會地位較高、富裕程度較高、活動範圍較大、人際關係較好的村中能人。他們經常給鄉村帶來新的信息。調查中發現,這些人在現代生活中仍然發揮著作用。

當電視普及之後,看電視和聽廣播成為村民的主要信息渠道。調查顯示,村民對電視和廣播的接觸率分別為92.5%和59.3%。91.3%的調查對象認為看電視是獲得信息的首選渠道,42.3%的對象認為聽廣播是第二渠道,有11.3%的對象認為村委會召集群眾開會是第三渠道。有77.5%的人每天都看電視。

由於該村部分農戶發展“農家樂”接待服務,這些農戶都訂閱報紙或購買書籍雜誌,主要是為了給客人閱讀。因此閱讀報紙、雜誌或書籍的情況與訂閱報紙或購買雜誌書籍的情況有較大差別。

在受訪農戶中,有5戶家庭已經安裝了電腦和寬帶網絡。其中兩戶是通過網絡從事“農民畫”銷售,其他是為了子女教育。在調查對象中,有4.3%的人曾經通過上網獲得信息,這部分人群的年齡集中在20—23歲,主要通過網吧接觸網絡信息。

調查顯示,東韓村媒介接觸呈現“電視——廣播——報紙”的序列模式,對大眾媒介各種形式的接觸率來看,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由以政府組織傳播為主向以大眾媒介接觸為主轉變。在擺脫了長期因技術落後和地域限製導致的信息貧瘠狀態之後,農民越來越重視來自大眾媒介的信息。

(二)農民的利益表達意識逐漸形成

一個群體形成群體意誌,標誌著它的主體意識開始走向成熟。有了主體化的利益表達意識,各個群體就會對自己的利益要求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會更加自覺地通過利益表達渠道主動地影響公共政策,追求合理的利益要求,並且采取正當的手段維護合理的利益要求。

過去的農村,信息較為封閉,信息傳播渠道單一,農民的生活可以用躬耕黃土、不問世事來形容。隨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大眾媒介的普及,農民越來越關心來自大眾媒介的信息。除了娛樂、文藝節目,農民也對新聞類節目逐漸產生興趣。對於新聞類節目,調查顯示選擇“喜歡”的占79.3%,選擇“不喜歡”的占5.6%,選擇“無所謂”的占13.1%。在農民喜歡的新聞節目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實話實說、陝西新聞聯播、今日說法。以深入調查和反映群眾問題為特點的焦點訪談節目深受受訪對象喜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