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媒歧視——傳媒在利益表達渠道中的缺位(3 / 3)

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在於市場經濟下的傳媒的趨利性。大眾媒介更樂意向社會強勢地位的城市受眾群提供信息服務。大眾媒介在城市的傳媒市場仍處在激烈競爭情況下,對於獨立的開辟農村受眾市場還缺乏資本力量。這需要政府對開拓農村市場的媒體給予政策甚至資金傾斜。政府在構建農民的利益表達渠道過程中,應該重視大眾媒介的作用和優勢,並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傳媒集團對農村的投資),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保障傳媒開發農村受眾群、培養市場的初期投入,使大眾媒介真正地將視角投入農村。

參考文獻:

[1]樊葵:《當代信息傳播中的傳媒歧視》,載《當代傳播》2003年第5期,第51—53頁。

[2]趙誌立:《傳媒歧視,正在傾斜的社會公器》,載《媒介方法》2006年第6期,第20—22頁。

[3]王磊:《大眾傳媒中歧視問題探究》,載《思想戰線》2005年第5期,第102—106頁。

[4]陳紅梅:《大眾媒介與社會邊緣群體的關係研究》,載《新聞大學》2004(春),第6—10頁。

[5]陳成文:《社會弱者論——體製轉換時期社會弱者的生活狀況與社會支持》,時事出版社2000年版。

[6]王思斌:《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年第3期,第20頁。

[7]周晶:《社會排斥視角中弱勢階層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載《學術探索》2004年第1期,第29—31頁。

[8]張蓉、唐懿、高亞妮:《試論農民利益表達渠道中大眾媒介的缺位》,載《新聞知識》2007年第4期。

[9]洪朝輝:《論中國城市社會權利的貧困》,載《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第116—125頁。

[10]Amartyak.Sen.“Capability and Well-Being”,in The Quality of Life,ed[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11]Amartya k.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楊明品:《新聞輿論監督》,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13]金豔:《輿論監督的基礎和功能》,載《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第25—28頁。

[14]田大憲:《新聞輿論監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張國良:《傳播學原理》,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16]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十五”我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1520元增至1866.5元,載自陝西省政府公眾信息網。

[18]王春福:《構建和諧社會需完善利益表達機製》,載《新華文摘》。

[19]梁妍慧:《探尋執政黨協調利益、整合社會的嶄新體製與方式》,載《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2期,第9—13頁。

[20]方曉紅:《大眾傳媒與農村》,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21]段京肅:《社會的階層分化與媒介的控製權和使用權》,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22]張國良:《傳播學原理》,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3]陳俊妮、陳力丹:《論傳媒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載《當代傳播》2006年第3期,第4—7頁。

[24]〔韓〕韓振煥:《韓國新村運動:20世紀70年代韓國農村現代化之路》。

[25]黃鳴剛:《經濟因素還是文化因素——對農電視節目稀缺現象的深層思考》,載《當代傳播》2005年第2期,第27頁。

[26]張振華:《對農廣播電視建言》,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報》2004年第5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