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係存在的問題(1 / 2)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框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並且為前一階段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現有的這個奠基於市場經濟初期的社會保障體係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這些薄弱環節概括起來突出表現為兩方麵的問題,即效率問題與公平問題。

(一)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係的效率問題

這裏所講的效率是指社會保障體係的保障時效、保障範圍、保障資金、保障能力問題。社會保障製度的實質是一種社會物質財富的再分配製度,其分配的目的是保障那些遭遇社會風險的社會成員能夠成功渡過難關,重新走上發展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效率就成為評價一個社會保障體係健全與否的重要標準。

在資金籌集和資源整合方麵,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係的效率不高表現在,籌資渠道少,籌資範圍窄,籌資成本高。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係的籌資渠道一是向中央政府要補貼,二是向保障對象及其所在單位收取社會保險費。這兩條籌資渠道顯然忽視了“社會”層麵的資源,而中央政府的財政資金十分有限,用人單位為了降低經營成本而采用各種方法少交社會保險費。在現行體係內,單就養老、醫療、失業三項社會保險而言,雇主繳費已達到工資總額的30%左右,而個人繳費合計也達到了工資總額的10%左右。這兩項指標明顯高於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險費水平。較高的社會保障費率,大大影響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將導致企業削減其人力資源支出成本。這種削減會導致整個地區社會保障經費的減少,而社會保障經費的減少又將導致費率的提高。這樣會形成一個效率不斷降低的惡性循環。

在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管理方麵,問題主要體現在管理不夠規範,監督力度不大,基金運營收益不高。上海高額社會保障資金挪用一案就是一個震驚國人的反麵典型。首先,社會保障資金人治管理,沒有形成法製管理體係。其次,管理層次過多,政出多門,資金分散,分割了社會保障基金統籌的整體性,基金統籌的調劑功能也難以充分發揮。國家統計局按照農村低收入人口標準694元至958元計算,2006年年底我國農村低收入人口為3550萬人,隻有1509萬人得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即2041萬人享受不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這是政出多門、資金分散的結果。再次,由於管理體製和操作層麵的原因,社會保障的統計數據嚴重失真,失真數據一方麵將導致以其作為稽核標準的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偏低,社會保險收入減少;另一方麵也將導致根據這些資料計算出來的替代率虛高,這使得一些退休人員為滿足生活需要不得不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增大了就業壓力。

在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方麵,傳統的投資方向是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國債以獲取利息,這種方式雖然安全性較高,但是收益率太低,如果再扣除通貨膨脹率,社會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可能為零,甚至出現負值。如何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間做出理性的選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社會保障基金最大增值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問題。

在社會保險費支付方麵,不規範的行為時有發生,使社會保障體係的運轉處於低效狀態。這一點在各保險項目中都有表現。在失業保險中,有隱性就業的問題,部分人在享受失業保險金的同時又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造成失業保險金的流失。在養老保險中,存在虛報冒領的情況,如死亡不報告、更改死亡時間以繼續領取養老金等。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一些企業,違反政策規定,為職工辦理提前退休,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和擠占就業崗位並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