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轉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 1)

1.從人類知識生產和創新的目的來看,實現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的轉換是十分必要的。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完善和發展。人們生產、獲取和創新社會知識不僅是為了求真,滿足人們好奇的欲望,追求人類知識體係的增長,而且是為了更好地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創造並建構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為了實現這一變革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實踐目的,就必須把人類所創造的科學知識和智慧轉換成更加合理和完善的製度安排與政策設計。

2.從社會生活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來看,也需要實現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的轉換。隨著人類生活實踐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活動愈來愈知識化、智能化、複雜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與社會的交互作用日益明顯,科學的社會化與社會的科學化成為現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所麵臨的諸多社會難題與生存困境(生態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單靠個人經驗與智慧、靠主觀願望是無法解決的,要靠綜合和集成人類長期積累與創造的全部科學知識與智慧予以整體性地解決。這就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選擇相關的理論、知識,按照明確的社會定向將不同方麵的理論非邏輯地統合起來,以解決問題為宗旨,實現他們向製度政策方案的轉換。

3.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轉換的必要性還在於二者存在著一定差異。科學知識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等特點,它是撇開了事物多種非本質的、偶然性因素的理想狀態。製度政策是充分考慮了具體情況和環境約束的現實的、特殊的實施細則,具有明確的社會外在形式。科學的理論、知識固然是社會行動的指南,但不是教條,不能直接拿來照搬照用,變為製度和政策。科學理論、知識隻有結合特定的社會現實情況,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操作、加工與整合,才能轉換為形式化、客觀化、現實化的製度政策。

4.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轉換的可能性在於人類社會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高度自組織係統。任何有機體都具有自組織、自調節的功能,一個係統的有機性程度取決於它的自組織、自調節的係統。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性程度極高的機體,它具有自我意識,從而異於並優於生物有機體。社會有機體的自組織、自調節過程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自身意識到的,且以某種自覺的形式進行的,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知識)都是社會的自我意識。社會意識形態生產的目的就在於調節和控製各種社會力量,形成自覺的社會行為。各種社會製度包括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文化製度、科技製度等都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實際上是意識到了自己交往活動的社會主體依據科學知識(社會意識)自覺建立起來的社會規則係統。可見,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社會主體,人們完全有可能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與智慧轉換成滿足人們理想與追求的製度政策,實現自覺的自我調節和控製,實現社會係統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有序發展。

5.科學知識向製度政策轉換的可能性還在於科學技術一體化發展所造就的知識整體化和係統發展模式提供了知識轉換的現實條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彼此滲透和借鑒融合。在當今大科學時代,不僅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一體化發展,而且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也呈現出一體化發展趨勢,從而使跨領域、跨部門、多學科交叉知識的綜合集成與係統發展並應用於社會結構等複雜社會巨係統研究成為可能,極大地豐富了製度規劃與政策分析設計等社會應用研究的知識體係、思維工具和分析方法,開辟了從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相統一的知識整體化視角綜合認知和把握製度政策研究的嶄新的研究範式,使得立足社會政策實踐、注重綜合集成、麵向社會模式建構與製度創新的應用性綜合型社會科學的誕生成為可能。正是在這樣一種科學發展背景下,社會工程學作為一門聯結理論與實踐、溝通現代科學知識與社會政策應用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