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看來,大唐帝國的建立也並非一開始就氣勢磅礴,如果沒有李淵的忍耐,世界曆史上最輝煌的大唐帝國就不會成為現實,李淵的一忍,真正影響了世界曆史的進程。所以,在忍還是不忍之間,重要的一點是權衡局勢與得失。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的利益,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就會與對方強拚。結果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也元氣大傷。

李普斯先生是一家啤酒廠的經營者。有一家公司的采購員哈羅德欠李普斯先生1000美元啤酒款長期未付。

一次,哈羅德來到啤酒銷售部,對李普斯先生大發脾氣,抱怨他出售的啤酒質量越來越差,並說社會上罵聲一片,人們不會再買他們的啤酒。最後竟說出自己欠的那1000美元也就免付了,原因是他出售的啤酒的質量一直就不怎麼樣,並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及他本人不再購買對方的啤酒等。

李普斯先生壓住火氣,仔細聽完哈羅德的嘮叨後,卻出乎意料地向哈羅德賠起不是,聲稱啤酒質量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最後說:“對你的意見,我會盡快向廠部反映的。至於你欠的那1000美元啤酒錢,你要不付,也就算了,誰讓我的啤酒一直不爭氣呢!你說今後你們公司和你本人不再買我的啤酒,這是你們的自由,隨你們的便。你說我的啤酒質量有問題,我現在給你介紹另外兩家有名的啤酒廠……”

李普斯先生這一番話,確實出乎了哈羅德所料。欠賬還錢,這是不成文的一種自然法規。哈羅德本意不想付那所欠的1000美元,以啤酒一向質量不怎麼樣為借口試圖堵李普斯先生的嘴。然而,李普斯先生沒有單刀直人地正麵反駁哈羅德,卻用了巧妙的迂回戰術,假裝虛心承認並接受哈羅德的意見,待哈羅德發泄後,即刻展開了攻勢,用誠摯的話語,向對方表明啤酒廠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等。

哈羅德最後被李普斯先生的誠意和坦率所征服了,自此不但繼續到啤酒廠為其所在的公司購買啤酒,而且還動員了另外幾家兄弟公司及幾個單位,常年向該啤酒廠購買啤酒。

有時候,有的人認為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莫過於忍耐,因不能忍耐而造成重大損失的事比比皆是。

古代法律,長子有繼承家中全部財產的權利,其他的兒子沒有。有一天以掃打獵歸來,看到他的弟弟雅各在熬紅豆湯。以掃又渴又餓,想要一碗紅豆湯喝,雅各布說,可以喝湯再加薄餅,但要用長子權來換。以掃說,人都要餓死了,長子權有什麼用?它既不能飽腹,又不能解渴,你拿去好了。雅各讓以掃發誓後,然後給了他紅豆湯和餅,於是從此占了家裏的繼承權。

在這個故事中,以掃的智慧隻相當於一個小孩,隻顧自己暫時的欲望,卻放棄了自己長遠的利益。我們應該知道,成長中必然會經曆許多痛苦與折磨,它們會逐漸教會人們如何權衡輕重,慢慢學會忍耐。

或許有的人會質疑說,“如果人生隻是無盡的忍耐,活著該多麼艱難。”是啊,人生不易,不僅是苦難需要忍耐,有許多的平淡也需要忍耐。但這句話的意思絲毫不是說人生就會因為忍耐而慘淡。

一位訪美的中國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到一個賣花的老太太,老太太衣衫襤褸,身體也很虛弱,但看上去卻很開心。女作家驚訝地問:“您看起來很高興啊。”老太太微微一笑,回答道“是啊,世界這麼美好。耶穌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時,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後就是複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苦難就過去了。”

二十幾歲的男人應該知道,隻有先退一小步,才能前進一大步。“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是“退”與“進”的辯證法在生活中的靈活運用。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

一個男人在成就大事業之前若不能忍,將無法成就偉大的理想,如果勾踐忍受不了百般恥辱而逞匹夫之勇,說不定隻能一世為奴甚至性命難保,哪有後日的風光?一個忍字,不僅保全了自己,而且成就了千秋偉業。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這是一種典型的成功性格。為了自己的抱負、事業,什麼都能忍。從一朝諸侯王到為人奴仆、從錦衣玉食到粗茶淡飯,為人養馬,給人嚐便,都忍了,為的是日後的崛起。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幹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的忍使他成了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國王、侍從、霸主這三者的更替變化為勾踐畫出一條奇妙的命運軌跡。

勾踐能忍,在中國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終也沒有白忍,終於大仇得報。其實,這本算不上什麼報仇不報仇,諸侯國之間相互蠶食攻伐在春秋戰國時是很正常的事,這裏所要探究的是勾踐能忍的性格,而最終憑此成就了複國大業。

勾踐能忍,是分兩個階段的,一是在吳國為奴時。

吳越兩國本為鄰邦。吳國趁越國國王允常新逝世之際,發兵攻越。結果大敗而歸,國王闔閭受傷而亡。這樣兩國就結下了仇怨,其實,這種仇怨的實質並非什麼國恨家仇,實則是雙方都想吞並對方來擴大自己的領土,增加國勢而已。

闔閶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為了替父報仇,他絲毫沒有懈怠,經過兩年的準備,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伯豁為副將,傾國內全部精兵,經太湖殺向越國而來,越國一戰即敗,勾踐走投無路,後來走伯豁的門路達成了議和。

議和的條件是,勾踐和他的妻子到吳國來做奴仆,隨行的還有大夫範蠡。吳王夫差讓勾踐夫婦到自己的父親吳王閹閭的墳旁,為自己養馬。那是一座破爛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籠,勾踐夫婦和大夫範蠡一直在這裏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兩手糞以外,夫差出門坐車時,勾踐還得在前麵為他拉馬。每當從人群中走過的時候,就會有人嘁嘁喳喳地譏笑:“看,那個牽馬的就是越國國王!”

這實在是夠能忍的了,由一國之君變成奴仆,忍了,到為人養馬備受奴役,忍了,而他之所以會強忍著這所有的一切屈辱,為的就是日後的崛起。勾踐高明之處就在這裏,麵對一切屈辱,從容自若,因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況隻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後東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說東山再起,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勾踐不但性格能忍,而且還善工心計,他抓住了吳國君臣貪財好色的弱點,讓留在國內的大夫文種不斷地向吳王進貢一些珍禽異獸,瑰寶美女,同時還不斷給伯豁送些賄賂。伯豁得了越國的賄賂,不斷地在吳王夫差麵前為勾踐說情,吳王夫差對勾踐也產生了好感。勾踐這一著的確厲害,他以忍來激勵自我,同時還用計使吳王君臣縱情聲色,荒廢朝政。

後來有一個絕好的機會為勾踐回國創造了條件。吳王病了,勾踐為表忠心,在伯瓠的引導下,去探視吳王,正趕上吳王大便,待吳王出恭,勾踐嚐了嚐吳王的糞便後,便恭喜吳王,說他的病不久將會痊愈。這件事在吳王放留勾踐的態度上起了決定性作用。或許是勾踐真的懂得醫道察言觀色能看出吳王的病快好了,或許是勾踐有意恭維吳王,或許是上天垂青勾踐,總之,吳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踐此時已徹底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吳王見勾踐真的順從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踐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的忍辱的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們不排除勾踐是想盡一切辦法回國,就其這種行為的確讓人自歎弗如。縱觀這一時期勾踐的忍,是極其恭順的忍。因為勾踐很明白,這種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無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何也?因為這完全取決於吳王,隻要吳王高興,對自己所做的事滿意,那麼自己則有可能會提前獲得自由,所以勾踐極力恭順討好吳王。當然,勾踐這裏麵有陰險的成分,這是人格的問題,我們自然不提倡,但勾踐的忍卻值得後人敬佩和慨歎!勾踐的忍性的第二個階段是回國後的忍。

自古以來,哪個君王不好色?哪個君王不喜歡安逸舒適的生活呢?勾踐也不例外,但他回國後,想到在吳國受的屈辱,就想報仇,但現在還不是時候,還必須忍耐,努力治理國家,等到兵精糧滿時便一舉伐吳。於是,他取來動物的苦膽放在座位旁,或坐或臥都要仰視苦膽,每頓飯前嚐一點。他為了激發自己複仇的意誌,經常自己問自己:“勾踐,你忘了會稽山的恥辱了嗎?”他還和普通人一樣親自參加農田耕作,讓夫人像普通婦女一樣親自紡線織布,吃粗劣的飯食,穿普通衣著,尊重賢才,虛心待賢,救貧吊喪,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堅忍不拔,忍辱負重,其結果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勾踐堅韌能忍是為了滅吳興越,忍到一定程度總有爆發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則是性格懦弱的表現,勾踐終於忍到該向吳國發難的時候了。結果正如勾踐所願,一戰便把吳軍殺得大敗,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踐了,而是吳王夫差。夫差也想像當年勾踐向自己稱臣為奴一樣,打算投降勾踐,勾踐很可憐夫差,想答應夫差的請求,但被範蠡勸住了,最終吳國滅亡了,吳王夫差自殺身亡,當時中原的幾個大諸侯國,都處於低潮,不少小國投降了勾踐,於是勾踐成了最後一代春秋霸主。勾踐終於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壓抑。

國王、奴仆、霸主把勾踐人生命運的軌跡勾畫得清清楚楚,作為二十幾歲的男人,難道不能從此例中受到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