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文明提高,人類減少了與同類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爭奪生存空間的壓力,而學會了尊重生命,甚至是動物,謙卑地對待世界,而又毫不舍棄自己的身負的責任。一個溫文爾雅而又強悍有力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麵前,騎士的八大精神(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就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男人在責任的基礎上又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並成了現代道德基礎的典範。

雖然如此,現在很多男人還是出現了女性化的特征,這大概是社會進步的副作用,首先是男人不需要普遍具備與自然抗爭的強力。另外,我想現在演變的情形有點類似母係時代,雖然我們沒經曆過。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日益尊重個體,女性在社會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女人有了自己生存或單獨哺育後代的能力,她們不需要再像荒原中的獅子一樣,挑毛色深的鮮亮的公獅進行交配,因為據說這樣的獅子獲得食物能力更強擁有更廣袤的領地。既然如果母獅子取代了公獅子的職責,必然會有部分公獅子樂於享受這一切,畢竟不用再辛苦奔波了。人類社會也一樣,除社會分工明確的和諧家庭外,自然有一部分的邊緣男性安於享受或是追逐這種生活方式。

有個科學家研究過女性化的麵容容易給女性親切感從而獲得好感,女人對社會壓力的反作用又使得某種程度上女人要獲得如同男人一樣的統治支配的權利,她們不需要血性和太過自主的男人,因為烈馬是很難馴舊艮和駕馭的,女人的這些審美標準的變化又潛移默化地作用到了男人的身上,他們不得不改變自己迎合這樣的變化以獲得青睞。

檢驗一個男人的品質和成就事業的能力,不在創業之初,甚至不在成就事業之後,真正檢驗人的,是在開拓事業的過程中,尤其表現於突然遭受較大波折之時。即相距成功之路愈長,遭遇波折愈大,愈能證明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愈能檢驗一個人的持久性和毅力。實踐證明,每一個具備優良品質,並欲成大業者,沒有一個人不是在磨難與痛苦中接受考驗而成長起來的。

氣質是綜合能力與知識、修養的有機結合,氣質表現於個體,但卻作用於社會,要受到社會觀念與社會認定的影響和製約。擁有了強大的實力,較好的陽剛氣質,多一些血性和勇氣,男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做事果斷的男人令女性心動

有位能幹的年輕男職員,任誰看了都會認為是個受女性歡迎的好男性,但他卻完全不受歡迎。他為了教導新人公司的女職員好好做事,嘮嘮叨叨地叮嚀了一大堆,其叮嚀方式是:“你影印的方式太雜亂了,這樣子是無法當資料的”,“對公司客人以那種方式招呼,是會破壞公司形象的”,“工作時間卻跑去補妝的女性真是討厭”,像個小姑般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對方。

進入公司數個月後的大多數女職員,會在他麵前羞得麵紅耳赤,不久就撅起了嘴巴,甚至會因太過懊惱而哭了出來。即使再帥氣的男性,一旦如此也會變得不受人歡迎。

某位上班族女郎說:“最近不可靠的男人越來越多了。”原來,在她所屬的部門中,每年由任職滿一年的職員擔任新人職員歡迎會的幹事。去年是由男同事帶領女同事劃分幹事們的職責與工作,今年卻和去年的狀況有所差異。

事情是這樣的。一群男性同事跑去找她們,很迷惘地問她們:“歡迎會的會場在哪兒比較好呢?”她們覺得“這有什麼好煩惱的”?這群男同事們說:“A店有點窄小,恐怕會被前輩抱怨”、“B店恐怕不合年輕一代的口味”、“C店的雜音太大了”等,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堆使他們無法做決定的理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隻有A、B、C三家店,別無候補了,他們還在煩惱著下不了決定,全部男同事都是這副德行,所以女同事對他們的評價都不高。

再天真的女性也不會認為猶豫不決的男人可信賴。當男性自己拿不定主意時,不論他多為女性著想,女性都無法視其為可托付未來的可靠對象。

若說一個人為什麼會拿不定主意的話,通常是由於當事物有積極與消極兩種因素時,他總是看消極麵居多之故。在“A或B”中做選擇時,優柔寡斷的人總想著A有什麼不好,B又有什麼不好,結果都沒有看到A與B各自好的一麵,越想兩方的缺點就越多。以前麵男性同事為例而言,總想著若選擇A則會被某些人批評、若選B又怕被說不公平等消極的因素,思考便陷入惡性循環,不論到何時都決定不了。

通常優柔寡斷的男性多少具有認真考慮問題的優點,所以不要光想著事情壞的一麵,也應將目光投向好的一麵。若是選擇歡迎會的會場,則不妨試著考慮去哪些場地會有哪些好處,這樣一來,“雖然店狹小但有卡拉OK,還是能玩得很愉快”或是“雖然其他老職員不喜歡那家店,但可得到歡迎會主角的認同”等,像這樣應該可以找出很多的優點吧!

換言之,不要老往壞的方麵想:“這家店這麼糟”,同時還要想想其正麵價值:“這家店有這樣的好處”。

若能這樣做,就不會因為找了一堆消極的原因而頭痛,反而更能積極地、有自信地說“因為這樣所以這個好”。

這道理在和女友約會時也一樣,常為該上哪一間餐館等問題猶豫不決的男性更要學會決斷。若是老想著“不知道她覺得A店如何”、“她會不會討厭A店的氣氛”、“B怎麼樣呢”、“她會不會想,怎麼選這麼差的地方呢”,像這樣是永遠沒有結論的,而且女友也會覺得膩煩,好好的約會就被糟蹋了。

所以,不妨從積極的方麵采用下麵的想法:“雖然菜的種類少,但是有鋼琴現場演奏,氣氛很棒,就到這家店吧!”或是“雖然小了些,但有許多女性喜愛的菜肴,就去那家吧!”在事前想過正麵利益,緊張時也不會猶豫不定了。在這種充滿自信的態度下,女友應該也會樂於配合吧!總之,一定要鼓起勇氣盡快做出決定。

果斷的男人敢於下賭注,這種勇氣很容易打動女人的心。作為二十幾歲的男人,應該具有男性的氣質和魅力,做事一定要果敢,千萬不可磨磨唧唧。

男人剛柔並濟定能成功

男人不要太固執,太剛決,不要走極端,要圓彙融通,做到亦剛亦柔,剛柔並濟。“亦剛亦柔,剛柔並濟”講的是處世要屈伸有度,男人要有遠大的眼光,淡泊的心性;男人要有浩然的氣度,超群的毅力;男人要有貫徹姑終的秉性,圓彙融通的才華。

剛決的男人大多充滿自信。一個男人要想幹出一番事業,都必須首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自信過了頭就會轉化為自負,自負的人過高估計自己,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上並不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樣。他們過高地誇大了自己的能力,做起事來往往會一意孤行。

剛決自負的男人內心膨脹,看不到任何高於自己的人和事,他們有時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則把自己的能力才幹過分地張揚。當然,其結果是自負不可避免地導致一意孤行走極端,終難成大事。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領了荊州,又奪取了巴蜀,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麵。當時關羽留守荊州,時時有吞並東吳的野心,他自恃自己武藝高強、兵強馬壯,連連向北邊的曹操發動進攻。這完全破壞了劉備當年東聯東吳、北拒曹操的戰略。

孫權為了奪取荊州,派使者去向關羽提出要結親,娶關羽的女兒為兒媳,卻被關羽一口回絕。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勇,可以抵抗孫權,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帶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東吳乘虛而入,奪他的荊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個要塞,並在30裏或50裏的高地之上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線營地,以此便於聯絡。

呂蒙見關羽防守嚴密,為了麻痹關羽,解除他的後顧之憂,便上書孫權說:“關羽兵伐樊城,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奪他的後方地盤。我想以生病為由,分一部分士兵回建業。關羽隻害怕我,聽說我走了,一定會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增援作戰部隊。這樣我們就可以乘他們毫無準備時突然進襲,那麼南郡就可以攻下,關羽也就能捉住。”

孫權便讓他回來治病,派陸遜去接替呂蒙職務,陸遜上任之後,立即寫信給關羽,一方麵吹捧關羽,另一方麵表白自己的年輕無能,借以麻痹關羽,讓他更加驕傲。關羽並不把陸遜放在眼裏,也完全相信呂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調去增援樊城了。頓時,關羽的後方兵力空虛。陸遜馬上把情況及時報告了孫權,孫權便派呂蒙馬上出兵。

由於關羽有烽火台相互聯絡,呂蒙認為出兵必須十分隱秘,不能讓關羽得到消息,以防關羽軍隊回撤,自己無功而返。他想了一個方法,把自己的精兵全部安排在大船中扮作商人的樣子,讓士兵穿著白衣,扮成老百姓搖櫓,日夜不停地趕到了目的地。

關羽仍然毫不知情,還在樊城酣戰。這時,呂蒙的自衣戰士已突然來到了關羽的要塞,在他們還來不及抵抗的時候就占領了關羽設置的烽火台,駐軍和探子也全部給抓起來了。呂蒙的大軍又直奔南郡,當時守公安的將領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部投降了。

關羽得到消息,連忙回撤荊州,半路上不少士兵都紛紛逃了回去。回來後與呂蒙交戰幾次,都未能取勝。他深感自己孤立無援,已到了絕境,就向麥城逃跑。在西奔漳鄉時,士兵都拋棄了關羽,不再跟他而投降了孫權。關羽隻有十餘騎親兵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截斷了關羽的去路,關羽父子都被抓住,最後被殺。

在這個故事中,關羽之所以會敗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狂妄自大,自以為是。陸遜接替呂蒙後,給他猛灌“迷魂湯”,他竟然還真聽進去了,覺得陸遜年輕膽小,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他竟放心大膽地撤走他布置在各關卡的重兵。這是他的最大錯誤,否則荊州也不會被呂蒙那麼輕易地拿下。

古語說:“水因柔而能穿石,蛇因屈伸有度而得以前進。”曾國藩曾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易折斷。”可見,男人處世做到亦剛亦柔、剛柔並濟,方是男人做人之道。

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男人,他們雖然不是趾高氣揚,但你從他們的眼神裏能明顯地感受到一股傲氣,驕傲的讓人感到壓抑。他們行事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庸俗之徒立刻報以不屑一顧的眼光。一個自負的人往往會被自己的自負蒙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麵目,則失敗是必然的結局。

愚蠢可以不伴隨驕傲,但驕傲不能不伴隨愚蠢。一意孤行的人,無論是否合乎邏輯,在堅持錯誤的計劃或目標上固執己見,不反思,不悔改,正是這些男人招致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許多問題上,如果我們隻強調事情的某一個方麵,就會在另一方麵出現負麵效應,這在曆史上教訓是很多的。所以當我們麵對問題時,思慮程度要適當,處置方法也要適中,千萬不要走向某一個極端。隻有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美國有一個失敗產品博物館,展出8萬多件不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這些“殘廢產品”或因質量低劣,或因價格昂貴,或因款式不新,或因品牌不響而被消費者冷落、拋棄。令人感動的是,生產失敗產品廠家的總裁,總是滿臉虔誠地麵對“上帝”,向參觀者征詢投訴意見、建議和需求。據了解,美國每年推向市場的新產品有5400多種,而真正受消費者歡迎和青睞的僅占20%,可見,出一些失敗的產品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