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處世是是一種做人智慧,隻知方,不知變,通常碰壁,一事難成;隻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牆頭草;方圓之理才是通達的成功之道。男人需內方外圓,太強必折,太張必缺。二十幾歲的男人既要講原則,又要懂得適時變通、頭腦靈活,這樣,才會在幹事業之中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坐擁成功。
懂方圓讓男人走上成功之巔
男人為人處世要既有原則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圓兼濟。筆直的樹木不能形成陰涼,過於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別人。處理事情要精細之中有果斷,認識道理要正確之中有通達,這樣才能不至於古板不化。
方圓方圓,既方又圓,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既堅持自己要辦的事不能動搖,是為方剛,又圓柔推進,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既達到了目的,又使別人說不出什麼不滿。這種方略,代價最小,值得男人借鑒。
李嘉誠被人稱為商場上的超人和太極高手,因為他善於謀算,又善於使用柔術;固守自己的原則,但又不失靈活圓融;在自己的原則之下能夠把爭利與讓利並為一手。在商場上,他總是力求做到方圓兼濟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標。在香港這個魚龍混雜的競爭社會,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肯定不會少。李嘉誠曾經莊嚴宣告:“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能像李嘉誠這樣堅持清清白白賺錢的原則,堪稱男人中的楷模。
李嘉誠認為,與金錢相比,男人的人格魅力是金錢所買不來的,這是一筆更大的財富,相對於賺錢,名譽受損反而更不可忍受。針對有政客拿他“說事”,李嘉誠感到委屈,憤而為自己辯解:“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
事實上真是如此。李嘉誠遨遊商海數十年,對原則問題向來說一不二,哪怕大把銀子堆在眼前,不動心就是不動心,這大概是李嘉誠王國多年不敗的一個法寶。
李嘉誠曾經在巴拿馬國投資,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拿馬政府為表感謝,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禮物。麵對送上門的錢財,李嘉誠卻婉言謝絕,他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馬總理找到李嘉誠,說:“一大堆商人追著要這個牌照,我們都沒有給,你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有三家旅館,隨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難卻之下,李嘉誠做出妥協,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是在旅館外麵另外建獨立的房子給第三者經營,並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談條件,李嘉誠的公司隻賺取租金。李嘉誠說:“旅館的客人要去那兒,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館裏絕對不開設賭場。”用現代的生意眼光來看,這件事情當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方法,但李嘉誠卻說:“這是我的原則,原則必須堅持。”
李嘉誠商海生涯中對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與伸之間爭利與讓利兼顧是最複雜的方圓之道,更是最符合實際最有實用性的法則。曾有記者詢問李嘉誠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生意場上,有很多人並不明白“把爭利與讓利並為一手”的妙處,認為自己可以獨賺的幹嗎要與人分享?更不可能大頭給人自己得小頭,這樣的生意經一般商人不會念,所以他們成不了李嘉誠。
1992年1月,榮智健的中泰集團宣布第三次集資計劃,配售11.68億新股,集資25億港元,用以收購未持有的恒昌64%股權。榮智健突然向其他股東全麵收購,市場議論紛紛,有人說榮智健過橋抽板。李嘉誠極為爽快地接受了榮智健的收購條件,將手中所持恒昌股作價15億港元售予榮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誠名利雙收,既贏得幫襯榮智健的名聲,又獲得實惠——售股盈利2.3億港元。榮智健完成全麵收購後,中泰不僅成為紅籌股(中資股與國企股的統稱),還於1993年上半年進入藍籌股(恒生指數成分股,由33種上市公司股標編算恒指,均為各類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誠與榮智健聯手合作,成為股市佳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既讓朋友掙了錢,自己也有的賺,這樣的事李嘉誠最樂意做,也經常做。這一方麵襯映出其仁和之心,另一方麵也折射出李嘉誠通曉大義、長袖善舞、料機運謀、長久發達的深謀遠慮。
男人在幹事業的過程當中,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要使自己獲利豐厚,就必須堅守中庸之道,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而喪氣,不要為一時的得意而忘形,要守持中道,堅持不懈,這樣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獲得豐厚的利益。
俗話說:圓的不穩,方的不滾。圓為靈活性,為隨機應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方為原則性,為堅守一定之規,以不變應萬變。外圓內方包括修身處世之要義。方是原則,是目標,也是本質;圓是策略,是途徑,也是手段。
總之,萬變不離其宗,圓是萬變,方是宗。以方生圓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開方法就多,處世也就圓潤融洽。以圓從方是做事,圓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圓是為了行事方正。
隻知方,不知變,通常碰壁,一事難成;隻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牆頭草;方圓之理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男人需內方外圓,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男人與人打交道不能過於倔強耿直,否則就是榆木疙瘩,死板一塊。不懂人情世故,關係僵化,這樣又怎能賺到錢呢?
軟硬兼施是男人做事的手段
“外圓內方”是軟硬兼施的另一種表現。有方有圓。百事不難,為人處世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保持靈活性,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男人懂得一些做事的手段,往往是現實的一種需要。
曾幾何時,一提到“軟硬兼施”,人們就會認為是專門貶斥那些善於耍手段的人。對於那些人的行為,人們感到無恥和厭惡,說他們“軟硬兼施,圓滑世故”。
軟和硬都是為人處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欲成大事者大可不必擔心對它的褒貶之詞,盡管善擇機會,見機行事。自古以來,軟硬兼施的處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長,隻不過是各取其用罷了。前者用以堅持正義,捍衛尊嚴,並且規勸他人行正道,後者則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惡人用之作惡,正人自可用之“棄惡揚善”。
軟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作家三毛舉例說:“對一個惡人退讓,結果使他得寸進尺;對於一個傻子誇獎,結果使他得意忘形。”看來,要想使其發生效用,需見機行事,對欺軟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對於吃軟不吃硬的人,自可以“軟”化之。
方與圓是構成各種不同形狀體的兩個基本幾何形體,無論何種物體,離開方與圓就難以成形。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少不了有方有圓的處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圓”,即指婉轉機警。有的男人外方內圓,秉性剛直,心地善良;有的男人外圓內方,麵容慈善,行事有方。這些人並不都是老謀深算,老於世故的人。他們以“方”為立身處世的根本,以“圓”作為減少阻力的方式。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斤斤計較、處處與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領高強,聰明過人,也往往會使自己壯誌難酬,事業無成。青年人未經社會的打磨,總呈現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為了減少前進中的阻力,為了集中精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必要時,應該做出某種讓步或妥協,即用“圓”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當然不能把“方”全丟了。人們活在複雜的社會當中,像舟行於江河,處處有“風浪”,有阻力,而一個男人如果時時事事以“方”處之,以硬碰硬,竭盡全力與阻力相較量,相抵抗,甚至拚個你死我活,這樣做的結果,一來精力難以承受,二來樹敵太多,更不好過,與其如此,何不適當地用些“圓”的方法,積極地去設法排除一些困難或減少部分阻力,這樣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幾塊絆腳石了嗎?
以戰爭為例,兩軍對峙,若正麵進攻不成,因為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硬要上隻能是“以卵擊石”。有經驗的統帥,麵對寡不敵眾的形勢,采用迂回包抄的戰術,避其主力,擊其側翼,就會扭轉戰機,取得勝利。這一“迂回包抄”的戰略,不就是“圓”的戰術嗎?
男人行事為人,過於方正可能會樹敵過多或顯得不近人情而傷了別人;過於婉轉又容易被人說成圓滑,所以行方圓之道要掌握“火候”。
無論軟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圓也好,都是啟示人們處理好社會生活中各種人際關係的重要思維,為成就大事儲備必要的資源。
變則通,通則久,要學會轉彎
標新立異者的“新和異”是適應環境的變通,是對已知的挑戰。變則通,通則久。
1982年,在美國《幸福》雜誌上所列的全美500強大企業名單裏,赫然躍上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子工業公司——蘋果計算機公司。
一年之後,奇跡再次發生。當美國《幸福》雜誌再次公布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的排位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年輕的蘋果計算機公司青雲直上,一舉躍到了第291位,營業額達9.8億美元,職工人數4000人,它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美國企業界的極大關注。
是誰采用了什麼策略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
領導這家公司的主要是兩位年輕人,他們叫史蒂夫?喬布斯、斯蒂芬?沃茲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