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美國,許多計算機生產廠家,都把研製和生產的重點放在大型計算機上。

雖然當時微電腦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但大多是供工程師、科學家、電腦程序設計師使用,還相當不普及,普通家庭很少購買。

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芬?沃茲奈克決定另辟新路,將注意力集中到個人計算機上。

創業開始,困難重重,缺乏資金,喬布斯賣掉自己的金龜牌汽車,沃茲奈克賣掉了心愛的計算機,湊了1300美元。沒有工作場所,他們就在喬布斯父母的車庫裏工作。他們弄來廉價零件,利用業餘時間在車庫裏苦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976年研製成功了一台家用電腦,命名為“蘋果I號”。當他們把這台電腦拿到俱樂部去展示時,立刻吸引了不少電腦迷,他們紛紛要掏錢購買,一下子就訂購了50台。為了生產這50台電腦,他們跟幾家電子供應商談妥,以30天的期限,向電子供應商們賒了2.5萬美元的零件,結果在29天之內就裝配了100台家用電腦,他們用50台電腦換了現金,還將借款償還了供應商。

從此,局麵打開了,他們的訂單源源不斷。他們認定家用電腦的發展前景廣闊,於是打算成立一家公司,專門生產家用電腦。

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投資家馬克拉的幫助,他願意投資9.1萬美元,美國商業銀行也貸給了他們25萬美元貸款。然後,他倆又開始了遊說活動,募集到60萬美元的資金。這樣,1977年,“蘋果計算機公司”宣告正式成立。馬克拉擔任公司董事長、喬布斯任副董事長、斯科特任總經理、沃茲奈克任副總經理。

他們將辦公地點從車庫裏搬了出去,又網羅各方麵人才,共同進一步研製和改良家用電腦。不久,他們向市場推出了“蘋果Ⅱ號”、“蘋果Ⅲ號”和“裏薩”等個人電腦新產品。

蘋果計算機公司獨辟蹊徑,瞄準別家計算機公司遺漏的“盲區”,閃電般向市場推出的家用電腦,迎合了美國大眾的需要,銷路非常好。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買到一部蘋果計算機,形成了蘋果計算機銷量與日俱增的大好形勢。到1981年,蘋果計算機公司生產的個人計算機占據了美國市場上個人電腦總銷售量的41.2%。難怪在紐約基礎書籍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暢銷書《矽穀熱》中,對於蘋果計算機公司發跡和崛起的速度極為讚歎,認為:“一家公司隻用了5年時間就有資格進入美國最大500家企業公司之列,這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其實,人的一生在某些方麵就像做生意,有的人其終點與起點沒有什麼區別,而另一些人能把自己的一生這筆“生意”越做越大,區別就在於是否在作出人生重大選擇時有種經營的心態,而經營是需要變通的。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西方的《聖經》上也有這樣的記載:“上帝關了這扇窗,必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的確,天無絕人之路,隻要學會轉彎,總會走向成功。

“王致和”臭豆腐今天已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美味,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聞名於京城的臭豆腐與王致和的失敗是有很大關聯的。

相傳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後,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謀生。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隻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醃好。但日子一長,他竟把這缸豆腐忘了,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了,醃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王致和十分惱火,正欲把這“臭氣熏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於是,就忍著臭味吃了起來,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聞起來雖有股臭味,吃起來卻非常香。

於是,王致和便拿著自己的臭豆腐去給自己的朋友吃。好說歹說,別人才同意嚐一口,沒想到,所有人在捂著鼻子嚐了以後,都讚不絕口,一致公認此豆腐美味可口。王致和借助這一錯誤,改行專門做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而影響也越來越廣,最後,連慈禧太後也慕名前來嚐一嚐美味的臭豆腐,對其大為讚賞。

從此,王致和與他的臭豆腐身價倍增,還被列為禦膳菜譜。直到今天,許多外國友人到了北京,都還點名要品嚐這所謂“中國一絕”的王致和臭豆腐。

因為一次失敗,王致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在人生路上,要學會轉個彎,選擇新的目標或探求新的方法,這樣才能從失敗走向成功。

是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隻要你不拒絕變化,並且學會轉個彎,變化一下自己的思路,我們就能走出困境,進入一片新的天地。

方圓之理能無往不勝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外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麵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仕途,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時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仔;有在學校時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係、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千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見到窮凶惡極的罪犯竄入老百姓的家裏,殺人越貨、綁架無辜或逼人做質的時候,被害人是怎樣委曲求全,先以圓滑誠懇的語言贏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機在罪犯不在意或誤認為在他的挾迫下真的與其合作的時候,出其不意地逃脫報案或徑直擊敗罪犯。這其實是外圓內方的最好案例。試想,假如麵對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腦袋才怪呢。隻有把“方”用“圓”先掩蓋起來、包藏起來,裝出很誠實的樣子,利用笨拙的誠實穩住對方,充分地運用對方的憐憫之心,使對方不加害自己,才會為以後施展擒拿罪犯的計謀贏得時間和條件。

這種外圓內方的辦法,在曆史上早已有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約劉備人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一一“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麼把匙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匙,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隻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才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忌,從而最後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於三國後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受曹變專權,架空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雖然甚為不滿,但一時又無能為力。為了免遭曹變的再度加害,同時也為了隱蔽自己,以待時機,司馬懿告病居家,不問朝政。

一日,曹變派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以查虛實。司馬懿也知道曹變的用意,因此,當李勝去探視時,隻見司馬懿直躺在床上,兩個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灑滿了前胸。李勝與他說話時,司馬懿故意作出氣喘籲籲的樣子,話也聽不明,說也說不清。

李勝回去後,將所見所聞詳細報告給曹變,並說“司馬公不過是尚有餘氣的屍體而已,形神已離,大人不必再對他有何顧慮了。”

曹變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馬懿,聽到他不會久留人世,心中無比高興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無忌憚了。司馬懿則加緊秘密組織力量。公元249年1月,魏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變兄弟及其親信皆隨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發動兵變,廢免了曹變兄弟,不久將其全部處死。

司馬懿佯裝成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這正是“鷹立似睡,虎行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