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能把亦方亦圓用到極至的就首推方圓大師胡雪岩了。

在晚清混亂的局勢中以商業出人頭地,紅極一時,非有過人之處是難成大事的。縱觀胡雪岩的一生,他能在亂世之中,方圓皆用,剛柔皆施。懂得何時用“善”,何時用“狠”,何時撈一把,何時之財不亂取。總之可概括為——一圓而通神。

圓而通神是胡雪岩處世方式的最好概括。

所謂的圓就是圓通、圓活、圓融、圓滿,圍繞著這一個“圓”字,做足了通、活、融、滿,一個喜氣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賈的形象便躍然而出了。

不管是對搶了他軍火生意的龔氏父子,還是對刁鑽霸道的蘇州永興盛錢莊,乃至已經實際損害了自己利益的代辦朱福年,胡雪岩對他們的回擊都很幹脆。但有一條原則總是恪守不渝,那就是:總要給對方留個台階,留個後路。

胡雪岩原本就不是讀書出身的,因而能像孟郊那樣“萬俗皆走圓,一生猶學方”的心態誌向,胡雪岩是絕對不會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為一個學徒的他,假如還有這種閑適高逸的誌向,十之八九是要先大吃幾年苦頭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萬俗皆走的一個“圓”字。大家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體察了人心的喜怒哀樂,順隨了人們的愛憎善惡。做到了這兩點,萬事無不可遂,人心無不可得。

胡雪岩圓而神的處世哲學,深得中國傳統儒家為人處世之個中三昧,因而在複雜的社會及商務活動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飛黃騰達便不難理解了。

胡雪岩的圓而通神還表現在他有審時度勢的獨到眼光,深悟世道的權變之理,善於在亂世之中“變”。

洋人憑船堅炮利讓中國人吃盡了苦頭,對於洋人的衝擊,下層百姓的反應大多是被動的。真正與洋人打交道者,均是從謀私財人手的,因而對大局影響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下層的代表,在經過長期的打交道後,逐漸形成了一支穩固的力量,為中西交流起到了溝通的作用。

與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洋人的政府與清朝政府不一樣。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贏利,他就想來分沾你的好處,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處得不到,他便處處給商人使絆,讓你不得安寧,直到破產。

洋人的政府,幫助洋人做生意。你沒錢他放款給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軍艦保護你。一旦中國人欠了錢,他就把槍炮對準中國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無理,他還處處袒護。

因為有了這種對比,胡雪岩對封建官僚體製壓製商業活動就有了更切身的體會。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能看出來,自己的人費了好大的勁兒,要在那時創造一個好的經營氛圍。因為整個體製所限,商人還隻能單個兒地為自己一個人開拓商業地域。如有不慎,這種經營特權就會被收回。

至於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來,也有他們的好處。他們的好處就是講道理,講信用。你認認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認認真真和你談,不會想到生意之外的歪點子。中國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業上做不贏你,逮著機會,就會在其它方麵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勢力,比如利用官府。所以胡雪岩覺得,很多時候,和中國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勁兒。洋人的整個體製,已經大大減少了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成本。這樣倒過來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顯得來之不易。中國的商人,辦成同樣的一件事,付出的心血要更多。

胡雪岩這些過人的素質,使他成為一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哲商,並在經商的過程中不斷感悟,不斷升華,他的智慧和商業活動也就不斷通向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

從上例可知,男人要想成大事,必先有亦方亦圓的做人心機,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尊是自我規矩,自我規矩便能自成方圓。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莎士比亞說:“假使我們自己比於泥土,那我們就將真的成為被踐踏的泥土了”。又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等於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顧全對方的尊嚴。自卑與自大是兩個極端,有人比喻說:“自卑感與自大狂,乃一手的兩麵,好似刀片,兩邊都有傷人的鋒刃。”這個鋒刃不僅傷人,還能傷自身。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好為人師。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這是成大事的男人交際中的規矩,離開這一點是談不到方圓的。

求大同存小異。要想達到在交際場合外圓內方的境界,成就大事,就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曆、習慣、性格特征等特殊性,在交往中難免會有些摩擦,這就要求我們應該盡量尋找共同話題。但與人相處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失去自我。

方圓有術,縱橫捭闔。交際需要交談,以傳其情,達其意,起溝通、交流之效,從而協調、融洽與交際圈的關係。

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

隨機應變,靈活變通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讓人受益匪淺。

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的《孫臏兵法》到處蘊含著變通的哲學。孫臏本人也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

孫臏初到魏國時,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確定他是否真的有才華。

一次,魏王召集眾臣,當麵考查孫臏的智謀。

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

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

魏王說:“不行。”

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麵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麵,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聽了,得意洋洋地說,“那好,”說著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大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都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等著看他的洋相呢。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

魏王也對孫臏刮目相看,孫臏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如果我們能像孫臏那樣,學會靈活變通,那麼你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僅思考問題要這樣,在工作上也應該這樣。與領導相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靈活變通。領導為什麼能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靈活變通,故而跟在他身邊的下屬,必定要懂得彈性處理法則。所謂靈活變通與彈性處理,跟滑頭性格與做事沒有原則是不相同的。因時製宜。在某種特殊特定環境之內,配合需求,設計出最好的可行方案,這就是所謂彈性處理。分明已經改了道,此路不通,還偏偏要照舊時那個法子把車開過去,這不是堅持原則,而是蠻幹。

身處變化多端的社會,更需要你適時變通,不能過分保守生硬。以平時的工作來說,每個老板都喜歡能夠靈活處理各種難題的員工。不懂變通的人,再努力,再勤奮,也難免被老板看做隻會悶頭做事的老黃牛。

領導喜歡凡事肯變通、會適應的人。因為他不但不用擔心這個人會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緒有所變化,導致工作質量下降,而且還可以依賴他在非常時期應付一些突發事件,建立奇功。

實際上,負責牽牛的人才真正懂得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了解適時變通的技巧。在工作過程中,每當遇到困難時,你所作出的應變行為是否適當,是老板給分或扣分的依據。假如應變符合老板的意思。你就獲得了一次令老板賞識的機會。即使平時表現良好,可是沒能經受住老板的考驗,假如大部分同事在平時也與你一樣表現良好的話。那麼你的升職加薪的機會就會相應降低。所以,做人做事最忌太刻板、生硬,關鍵時刻圓滑一點,變通一下方是做人辦事少不得的“智慧”。

當然應變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鍛煉培養出來的,它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不可捉摸。有時你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精靈剔透的玩轉人際關係。這樣動作和反應“慢半拍”的人,該如何巧妙“變通”呢?其實,應變的各種措施中,還有一種是以不變應萬變。這種方法最適合那些應變能力較差的人使用,有時也會被聰明和應變能力強的人使用,這當中根本沒有什麼人為的嚴格界限規定。假如碰到突然事故,有些人會驚慌失措,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實際上,與其急躁不安,還不如冷靜地以不變的方式應付。其實,有些事情隻屬於過渡性質,不需要必須作出行動上的配合或反應。例如,遇到蠻不講理的人,你隻要在表麵上作出附和他們的樣子,實際上仍然抱著一貫作風和態度,這樣已足夠應付得過去了。太過注意改變去迎合他們,不僅使自己感到很別扭,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恐就是此理。縱觀人類數十萬年發展史,從猿到直立人到真正意義上的人無不是因“變”而得以生存,得以發展,以至今日的人類文明。種子落在土裏長成樹苗後最好不要輕易移動,一動就很難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腦子,遇到了問題可以靈活地處理,用這個方法不成就換一個方法,總有一個方法是對的。

作為二十幾歲的男人,做人做事要學會變通,不能太死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麵已經是懸崖了,難道你還要跳下去嗎?不要被經驗束縛了頭腦,要衝出習慣性思維的樊籠,執著很重要,但盲目的執著是不可取的。

男人不可賣弄自己的聰明

聰明是一件好事,因為聰明的人明白如何解決問題,少犯錯誤。但是“聰明”也不盡是好事,尤其是自認聰明、聰明過頭,將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絕大多數男人也都希望能夠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可是事實上,世上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幾乎是沒有的,而本不聰明卻要自作聰明的人,卻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一則笑話說:有個人,天天閑得無聊,抓了幾粒稻子吃起來,覺得又紮嘴、又苦澀。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殼,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飯;如把煮熟的米種到地裏,將來收獲時不更好吃了嗎?於是,他煮了一鍋米飯,撒到地裏。結果可想而知,這便是自作聰明的結果。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那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園。快竣工了,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察看。曹操參觀花園之後,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一見這情形,大家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嫌園門太闊了。”官員見楊修說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牆圍,改造停當後,又請曹操來觀看。曹操一見重建後的園門,不禁大喜,問道:“誰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楊修主簿。”他表麵上稱讚了楊修的聰明,其實內心已開始忌諱楊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來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沒有吃,隻是在禮盒上親筆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放在案頭上,自己徑直出去了。屋裏其他人有的沒有理會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拿妄動。這時正好楊修進來看見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頭,打開禮盒。把酥餅一人一口地分著吃了。曹操進來見大家正在吃他案頭的酥餅,臉色突變,問:“為何吃掉了酥餅?”楊修上前答道:“我們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話怎講?”曹操反問道。楊修從容地應道:“丞相在酥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賞給大家吃的,難道我們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嗎?”曹操見又是這個楊修識破了他的心意,表麵上樂哈哈地說:“講得好,吃得對,吃得對!”其實內心已對楊修產生厭惡之情了。可楊修還以為曹操真欣賞他,所以不但沒有絲毫地收斂,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並不分場合地耍弄自己的小聰明,從而也不斷地給自己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