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總害怕別人暗中謀害自己。他曾經吩咐左右:“我在夢中好殺人。隻要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軍帳中小憩,不慎將被子蹬到地上了,一個值勤的侍衛趕緊過來撿起被子給曹操蓋上。不想此時曹操從床上一躍而起,拔出寶劍一揮,劍落處,近侍的人頭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覺了,在場的人誰也不敢言語。過了半晌,曹操醒來,見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裝著大驚失色的樣子,問:“什麼人殺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實情相告。曹操悔恨夢中殺人,痛哭流涕,並下令厚葬這位侍衛。大家也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誤殺,今見獲侍衛後葬之榮,不但不責怪曹操,還稱讚曹操體恤下屬的精神。楊修卻知道曹操絕非夢中誤殺,而是有意而為,即證實他“夢中好殺人”誑言。楊修倘若隻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來,這倒是真聰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的聰明,便在為那位近侍舉行葬禮時,指著近侍的棺材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聽到這句話,不再是簡單地厭惡楊修,而是想尋機除掉他了。

楊修的最後一次聰明的表露,是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後,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之時。下去,不僅耗費錢糧且會疲憊士氣,數次進攻蜀軍總不能奏效,長期拖真的撤兵無功而歸則會遭人笑話。是進是退,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廚子呈進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有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淳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淳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幹,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淳。夏侯淳大驚失色,立即請楊修到帳中問他:“您為什麼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麼知道?”夏侯淳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轉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淳說:“您可真算是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淳寨內軍士,各自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作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召見夏侯淳,夏侯淳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麼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您怎敢造言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曹操終於尋得機會,除掉了楊修,楊修也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

對於曹操斬楊修,一般人們會認為是曹操心眼小,借機殺人。其實關鍵是楊修聰明過頭。

不知道楊修在臨死時,知不知道自己被處死的真正原因。也許他認為自己很聰明,殊不知,他就輸在這個聰明上了。

世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楊修就是這樣,經常不看場合,無視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結果自然越來越遭人討厭和憎恨,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雖然曹操事後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麼能根據一個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即使真的撤軍,也要用正麵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不然會軍心大亂。軍心是軍隊的命根,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但楊修違背了,豈不是自尋死路?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不難看到類似的情形。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總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建議你在麵對人生際遇時,切勿自作聰明,而要學學糊塗。

為什麼做人要提倡“別賣弄自己的聰明”呢?這是因為“聰明”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麵、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這個人麵前很聰明,而在另一個人麵前,很可能就不怎麼樣。所以,男人如果把“聰明”作為自己的資本,反而是沒有“心機”的表現。

聰明的男人會“裝傻”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有“心機”的男人是不會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

一個男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社會競爭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戰勝對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伏藏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臣子招致殺身之禍。懂得適時地“裝傻”,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從容地觀察形勢,實在是一種聰明之舉。

自古將帥在沙場上統領千軍萬馬,可他們也要侍奉君王,從來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說,可見其危險之大,稍不注意就要惹來殺身之禍。有識之士是盡量避免這種結局的。

西漢名將衛青以知禮退讓、謙虛謹慎的品德而獲得漢武帝的信任,從而能夠善始善終,明哲以保身。

衛青受命於漢武帝,曾多次大敗匈奴,使長期侵擾北方疆土的匈奴聞風喪膽,不再有力量入侵漢朝。衛青可謂功高名震。然而在這樣的功勞和榮譽麵前,衛青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一點也不驕傲。

在衛青統領部隊大戰漠南,重創匈奴右賢王後,衛青將屬下有功之將上報漢武帝,對他們按功行賞。漢武帝在賜予衛青八千七百戶食邑的同時,封衛青的三個兒子為列侯。衛青卻再三推辭,堅決不受。後來漢武帝按照衛青的意見,對這次跟隨衛青作戰有功的將士按功封了爵位。衛青因自己淡泊名利,關懷將士,將士都樂意跟隨衛青轉戰疆場。因此,衛青所率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

衛青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很注意團結同事部屬,但是他卻不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作為—個臣子、將領,其職責就是奉行君王法令,忠於職守,不應該私自招人養才。衛青此舉,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他所以能夠長期擔任要職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夠明哲保身有關的。

樹大招風。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更要善於“藏巧”,切莫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燒身。

“精明”這個詞,在上海話中另有一個相應的字眼叫“門檻”。上海人對處事精明過人者往往稱之為“門檻精”;反之,則是“門檻不精”。然而,何謂“門檻精”,又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與此同時“精明”而不聰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對一部分上海人的評價。當然,這種不聰明的“精明”,實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相敦厚,待人處世絕不以精明自居,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傻乎乎,但骨子裏卻是十分精明者,這種人,往往讓人產生一種高度的信任感。這種精明,是最高層次的精明。所謂“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個愣頭愣腦的流浪漢,常常在一個市場裏走動。市場裏有很多賣菜的,還有賣水果的,每天來來往往的,有很多人。由於那個流浪漢經常來這裏,說起話來總帶一些傻氣,大家都以為他是傻瓜,因此很喜歡與他開玩笑,並且想出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市場裏常常有一些人想看他到底傻到什麼程度,於是便在手上放了兩張錢幣,一張五元的和一張十元的,讓流浪漢來挑一張拿走。流浪漢對著這兩張錢幣,思考了半天,最後選擇了五元的拿走。

那些捉弄他的人,看到他竟然傻到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的程度,大家都捧腹大笑。從此,那些人隻要每次看他經過,都用這個手法來取笑他。而他倒覺得也很開心,能夠見到大家笑,他以為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於是就這樣,每次讓他挑錢幣的時候,他從未讓大家失望過,每次都會拿走五元的。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善良的老婦人看他可憐,每次都被人欺負,便決定幫他,就叫住他說:“我教你怎樣區分五元和十元,以後他們再取笑你,你就拿十元的讓他們看看。”

流浪漢露出狡黠的微笑對老婦人說道:“不,謝謝您,我知道怎麼區分。我如果拿十元的話,他們下次就不會再讓我挑選了。”

老婦人聽到他的話才知道:他並不傻,而是那些人傻。

有時候,裝傻並不代表你的智商低、能力弱,而是你適應環境、掌握對方的一種手段。

當你新進入一個機關,一切都是嶄新而陌生的,這一階段你最關鍵的任務並不是創出什麼大的成績來,而是要實現與領導和同事的人際磨合,為其所容納。你莫要把力氣用錯了地方。隻有先站得住腳,你才能夠談得上幹事業。

要知道,領導往往喜歡謙虛的下屬,而不喜歡愛表現自己的下屬。下屬如果急於表現自己,會讓領導覺得你好出風頭,有個人主義傾向,不利於機關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因而他肯定不會支持你。此外,急於表現自己,往往會使你得罪同事,由於領導要依靠這些熟悉隋況的人幹工作,為了照顧一下他們的情緒,他很可能會批評你,給你一些小的教訓,作為警示。

初來乍到,你不要過分表現自己。你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使自己顯得比別人更能幹、更高明,但這隻會增加同事的威脅感。他們會聯合起來對付你,使你陷於孤立窘境,甚至是在領導麵前說你的壞話。

獨立的見解是一個人膽識、經驗、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反映。領導決策時很希望下屬出謀劃策,想出一些“點子”借他參考。當然,這些見解並不一定被采納,但它至少可以啟發領導的思路,幫助領導修正他的決策。你要恰如其分地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隻有這樣,領導才能重視你。而對有明顯缺陷的領導,積極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有些領導原來基礎就較差,專業知識不精。這樣的領導,在下屬心目中的位置並不高,但對下屬的反映卻格外敏感。你不妨抓住領導的這一弱點,借鑒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以你的才幹彌補其專業知識的不足。在服從其決定的同時,主動獻計獻策,既能積極配合領導工作,表現出對領導的尊重,又能適當展現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