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歌劇是一種表演藝術。深刻的主題思想,渾厚的人物形象,需要一流的表演形式來實現。《張騫》的演出,藝術手段十分講究,舞台陣容十分整齊,努力做到了形式同內容的統一。
《張騫》運用大段大段充滿詩情畫意優美悅耳的唱段,既發揮了歌劇藝術以歌唱為主的特點和優勢,又通過歌詞的橋梁貼切地溝通人物情感的交流,借以為人物增添光彩和厚度。第三幕第一場,張騫愛撫地稱閼雲是“草原上的百靈鳥”的那段對唱,聲情並茂,真意酣暢。“……百靈鳥,百靈鳥,她的歌聲多美好……唱一片雲霞繞青山,唱一棵小草把春報,唱一顆星辰照大漠,唱一朵紅花對你笑,百靈鳥啊靈性的鳥,情多少啊愛多少……”歌唱得越情意綿綿,愛意深深,對民族團結的呼喚就越迫切,對張騫勇往直前的曆史行進鋪墊得就越熾烈。第四幕第一場中,張騫麵對“白骨反擊舞”的那段唱,是一曲生與死的拚搏較量之歌。“……我已聽到死神的腳步,森森白骨正翩翩起舞。啊!不!不!我要堅韌的活,我要頑強的生,廝殺的疆場才是我的歸宿,倒在這裏隻能留下懦弱和屈辱,陽光月霞快來喚醒我的靈氣,漫卷的黃沙拭淨我搏擊的風骨。那長開閃爍的銀河,就是我摯愛生命的狂熱歡呼……”錚錚歌聲,唱出一個頂天立地、不屈不撓的中華男兒。張騫噴薄而出,屹立舞台。第四幕第二場中,閼雲為了拯救張騫,毅然自己喝下毒酒,從心底飛出的那段唱,情恨交織,意蘊無窮。“……此身能為張郎死,雖死無遺憾。隻願你揮動長龍利劍,把戰魔的爪牙連根斬斷。播下愛的種子,擔起友邦危安,願把熱血灑江天,滋潤和平花朵繁。我願大道通長安……”這歌聲響遏雲天,撕人肝膽,是人物(包括張騫)性格的集中體現。如果說,第三幕第一場中的那段唱是情與愛的交融之歌的話,那麼,這段唱則是閼雲(包括張騫)情感和性格的高亢頌歌,整個唱段是對全劇主題的響亮張揚,是對人物心跡的透視掃描。藝術的輻射力伴隨著歌聲傳向四麵八方,在觀眾心頭湧動激蕩。
藝術上的全方位突破,成為《張騫》引人注目的又一重要因素。該劇從確立主題開始,就立足於追求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的整體布局,精心組織,精心策劃,精心演出。整個劇組采取最佳組合的原則,特邀北京鐵路文工團著名導演陳坪執導,中央樂團首席指揮胡炳旭總攬樂隊指揮,由獲得1992年全國“五洲杯”電視大獎賽美聲唱法金獎的安金玉和米東風、車凱等著名歌唱家組成最佳演出陣容。同時調動舞台(舞台上那輪旋轉成斜麵狀的圓台,是舞台設計上的一次出新。它使二維空間的舞台擴展成三維舞台,對展示人物心理,突出劇情需要,迅速調節場麵,渲染舞台氣氛都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服裝、布景、音樂、燈光、道具等一應藝術手段,為主題的弘揚、人物的深化,提供了新穎的表演天地和碩大的展示空間,從而在舞台上顯現出來一台相當完美的綜合藝術。
正是由於《張騫》整體表現水平的高超,方使得整台劇氣勢恢弘,格調高雅,情感磅礴,蔚為壯觀。全劇以它那濃鬱的抒情色彩,表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曆經艱險磨難,曆時十三載,開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英雄業績。譜寫了一曲雄渾激越的民族精神的崇高讚歌,繪製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西路風情的絢麗畫卷,吹奏出了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的高亢勵人樂章。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