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的審美方式是藝術家借助舞台與觀眾進行麵對麵的交流。時代的聲音、觀眾的共鳴借助這種交流才得以飛揚和傳遞。這種其他任何審美方式所無法取代的特性,一方麵顯示了戲劇藝術的獨立地位和獨特優勢,另一方麵也對戲劇藝術的二度創造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有了一流的戲劇文學,還需要有一流的藝術家、一流的綜合藝術的配合,才能將戲劇的魅力張揚到極致,才能發揮戲劇特有的優勢,才能在藝術大市場的競爭中獲取成功。令人欣喜的是,《遲開的玫瑰》正是在這種藝術的珠聯璧合中,綻放得搖曳多姿。全國著名戲曲導演謝平安竭誠加盟劇組,為編劇的意圖,劇本的內核得到準確的展示和進一步深化凸現,注入了濃濃的一筆。這位全劇的“三軍統帥”,根據劇本提供的基礎,融入了自己對劇本的理解和把握,精心組織實施了這一藝術工程。他創造性地運用戲曲的特定語彙,適度地調動現代藝術手段,導演出一台堪稱精湛完美的舞台藝術演出。他那頗為精到的闡釋和神妙的展示,將戲作的思想內涵傳遞得淋漓盡致,將全劇的藝術水準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觀眾欣賞《遲開的玫瑰》,無不對導演梳理彈奏“四支歌”的藝術手法讚賞備至。那貫穿全劇藝術鏈條的四個環節“生日歌”、“讀信歌”、“電話歌”、“祝福歌”或情意飛揚,或情感擊撞,或情愫纏綿,或情深誼長。而它們之間又溝通連綴,交相輝映,極大地烘托和渲染了人物的感情世界與環境氛圍,的確是大手筆。再如導演在尋找足以點撥全劇主題的外部載體時,采用了蠟燭這個主體形式。枝枝紅燭,熠熠欲燃,寄托著對主人公的深情禮讚。紅燭照出主人公內心的美是平凡的美、樸素的美、真切的美,是觀眾認同的美。深刻的寓意,寄托予簡明的表達,這正是戲曲藝術的不盡妙處。當然,戲曲是表演的藝術,導演再精妙的意圖也隻能通過演員的表演來體現。一切思想內容、藝術追求無不要憑借演員的表演來完成。《遲開的玫瑰》一台演員,李梅、李娟、李小鋒、郝衛、任小蕾、張蓓、關小良、陳奎、李君梅,個個表現不俗,人人演出到位,展示出陝西地方戲曲的強大陣容。李梅扮演的喬雪梅,注重從塑造人物出發,善於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的情緒波瀾。她的表演不溫不火,細膩生動,自然明暢,足以打動觀眾的心靈。尤其是其唱腔在充分發揮較好嗓音條件的基礎上,將戲曲傳統唱法與科學發聲結合起來,或鶯啼婉轉,情真意切,爽人胸懷,或高亢激越,放聲直抒,振人眉宇,每每博得觀眾的青睞。另外,《遲開的玫瑰》中音樂、舞美、燈光、伴唱也都顯山露水,匠心競呈。滿台望去,詩情畫意流光溢彩,同演員的表演融為一體。整個藝術鏈條有序滾動,鑄成這台大戲。
人間要好戲。戲曲的命運完全由有沒有好戲來進行判斷。《遲開的玫瑰》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風姿馳騁於舞台,為戲曲百花園增添了一朵奇葩,為觀眾營造出一片藝術的綠洲,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對時代和觀眾作出了回答。這,怎能不令人欣喜、促人興奮。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