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大製作,更需要大回報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式上,大型京劇《中國貴妃》一炮打響。曲終謝幕,觀眾報以長達15分鍾的熱烈掌聲。隨後連續在上海大劇院演出,天天滿座,連走廊的加座都塞得嚴嚴實實,票房達到“滿堂紅”。四場演出下來,就收回了500萬元的前期投資。《中國貴妃》引發的轟動效應,在劇壇掀起了強勁的衝擊波,又一次提供了戲劇大製作應當也完全能夠實現大回報的有力佐證。新戲創作既不宜一味地提倡大製作,也不能簡單地反對大製作。是否大製作,要從藝術本體的實際出發。問題的關鍵在於大的製作務求大的回報,隻有投入沒有產出是行不通的。那麼,大製作如何才能確保大回報呢?《中國貴妃》的創作實踐值得我們借鑒。這出戲獲得成功一是因為該劇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在繼承傳統經典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即使老觀眾感到原汁原味,又使青年觀眾對它極具現代意蘊的舞美、燈光、音樂等萌生興趣。這種將傳統梅派京劇與西洋大歌劇“嫁接”起來,把史詩的意境、氣派和傳奇劇的情節、審美熔於一爐,同時利用大劇院的先進設備、高科技的舞美手段,的確給人不一般的感覺。二是得益於多方聯手,實現了文化市場的一次成功運作。千元一張的戲票,十分搶手,大劇院門口屢屢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景。三是演出體現了文藝界大團結、大協作、大奉獻的精神。演出陣容更是在近年的京劇舞台上所罕見,梅葆玖、張學津,李勝素、於魁智,史敏、李軍三組演員分飾後、中、前的楊玉環與李隆基,各組皆是強強聯手、黃金搭檔。近百人的交響樂隊,60多人的合唱組,大歌舞、大風範、大氣象,也足以勾魂懾魄,振人眉宇,爽人胸懷。真正意義上的大製作就是這般令人歎為觀止,那它的大回報也必然在情理之中了。
“主旋律”作品也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堅持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新的曆史時期對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正確把握。那種積極向上、科學健康、格調高雅、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主旋律作品,作為我們當代社會主流文化,肩負著影響和引導大眾文化發展和文化消費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來審視主旋律作品,其必須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也就是說必須得到市場的認可,才能真正將自己的使命落到實處。在中國京劇藝術節上獲得金獎的《華子良》,不僅是主旋律題材的代表作,而且在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得到市場認可方麵樹起了一麵鮮豔的旗幟。戲演到哪裏紅到哪裏,兩個效益都很顯著。參加中國戲劇節的話劇《梅家小院》,在廣西大學禮堂演出,令廣大師生掌聲不斷、笑聲不斷、哭聲不斷……女主角的經典台詞“咱們隻有想著別人,別人才能想著你”一時成了禮堂內外的流行語句。以這些劇作的演出實踐為參照係,我們有理由說,主旋律作品與市場運作不是矛盾的,而應該是和諧的統一,應該並且可以有很好的人民性和市場經濟效益。據國家廣電總局劇本策劃中心傳來的消息,今後那種隻追求大題材、大主題、大人物而沒有藝術性、觀賞性的選題將不予以審批。學習和貫徹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產品始終關注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使我們的文化藝術生產始終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來發展繁榮。影視作品這樣要求了,戲劇創作亦當如此。
放眼當前戲劇創作的實踐,我們在看到總體繁榮的同時,不能低估“戲劇離觀眾越來越遠,看戲的人越來越少”的另一種態勢。真正要達到戲曲全麵振興,舞台持續繁榮,戲劇工作者任重道遠,戲劇創作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藝術節看戲留給我們諸多啟迪的同時,我們獲得了一個寶貴的收益,那就是隻要我們努力做到戲劇以觀眾為本,拉近台上台下的距離,不懈地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達到和諧統一的好戲,切實促使戲曲的本質得到回歸和進一步的提升,戲劇藝術仍將魅力無窮、風光無限。
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