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與戲(2 / 2)

一個清掃垃圾的小夥子,在一個姑娘那丟失了自我,又從另一個姑娘那找回了自我,懂得了愛情。他,她們——迎著未來跑去……

無疑,這台戲的思想內容值得肯定和讚頌,頗具創新之舉的藝術表現手法更應得到青睞。遺憾的是,全劇的情節平鋪直敘,隻沿著主人公周航戀愛的單線獨枝開放,缺少凸現他性格特色的全方位交鋒。扭結青年工人愛情生活與當前改革大背景的紅絲線過於清晰奪目,缺少“剪不斷,理還亂”的藝術氛圍,導致全劇“戲”味不濃,結果其藝術魅力不能不受到遏製。

這是當前戲劇創作存在的一種通病,也是當前流行著一股推崇現代意識而忽視情節的構置。藝術實踐向我們發出告誡,情節是萬萬忽視不得的,反情節傾向(主張淡化情節甚至不要情節)無益於提高戲劇創作水平。因為,沒有情節就沒有“戲”。但這並不是說有了情節就有戲,情節又必須能塑造人物才行。眾所周知,文藝作品是通過對人的描繪來反映客觀生活,表達主題思想的。也就是說,文藝作品的根本特點是用典型形象揭示出客觀規律。因此,無論在作品中有多少情節,其生動豐富程度如何,都必須緊緊圍繞著人物的性格和活動展開。否則,即使擁有生動豐富的情節,一旦情節趕走了藝術,也照樣缺乏藝術感染力。那些情節橫溢的劇作之所以缺少“戲”,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劇作不是通過運用情節來烘托人物性格,不善於在情節衝突的交織和高潮中來揭示並加深人物的性格。恰恰相反,在那些劇作中,往往用情節和衝突來驅使人物的具體活動,調動人物圍著情節兜圈子,致使情節與主題脫節,成為沒有多大價值的支離破碎的東西。以《李爾王》為例,莎士比亞的筆觸總是首先抓住情節來反映、鏤刻、凸現劇中人物的性格內涵。通過對情節的引申鋪排,鮮明地對照出科第麗霞、埃特加和貢納梨、呂甘之間的不同性格,以及肯脫、鄂斯華特和愛特門之間的不同性格。利用情節向縱深的發展與衍生,更加清晰地賦予他們每一個人物獨特的個性。同是他所同情和謳歌的人物,性格卻差異很大;同是他所憎恨和鞭撻的人物,個性也大相徑庭。這些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真正達到了藝術上“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

擁有豐富生動的情節而缺少“戲”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那些情節缺乏獨創性。這一情節與那一情節可以相互借用,或某一情節被視作百寶靈丹,隨意通用。諸如“戲不夠,神來湊”,“戲不足,愛情出”那種用熟用濫的套子是寫不好戲的。任何一種情節隻有用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用到具體的人物身上,才會迸發出耀眼的光彩。那種安排情節以矛盾的一般性表現為基礎,把生活的一般性演繹到具體人物身上,而不注重依照人物性格的邏輯發展,無視從具體的人物身上,從人物的相互關係中來顯現生活的一般規律性,情節勢必將失去典型意義和獨創性,進而造成人物形象的模糊、單薄,影響到整個劇作的藝術魅力。

198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