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理論風帆把握戲曲未來——《21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文集》序(1 / 3)

21世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悄然來臨,這個帶給我們眾多期望與暢想的世紀既讓我們為之歡呼和雀躍,又因其引發的巨大而多樣的衝擊演繹出諸多的新話題。當代中國戲曲所麵臨的命運和它的發展前途就是這眾多衝擊中的一種。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關注傳統戲曲這個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化石,關注它在新世紀所麵臨的境遇,關注它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麵前的走勢,探索21世紀中國戲曲的生存和發展,無疑是戲曲界同仁當前不能不麵對的話題。鑒於此,2003年金秋,乘第八屆中國戲劇節的實踐熱情,全國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彙聚古城西安,共同營造了《21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的平台,對中國戲曲曾經出現過的輝煌和未來戲曲的發展規律、生存形式、活動狀態以及可能出現的危機進行理論上的研討和實踐上的探索,自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經濟全球化給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帶來的衝擊,不僅僅是加入世貿組織,也不隻是讓中國介入世界政治經濟事務,而是要擔負更多的曆史責任,承擔起一個大國對全球應盡的義務,更要麵對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衝擊。中國戲曲就是在這種衝擊麵前首當其衝的一種傳統文化樣式。可以說,中國戲曲千百年來所奉行的價值觀念和在它的影響下對普通民眾價值觀念的左右,既體現了它誕生於中國農耕文化這樣一個母體中與生俱來的先天因素,也顯示了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對於普通民眾的無形左右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這種文化樣式是有必要加以揚棄的。但是這種揚棄並不是全盤西化和對傳統的價值觀念的否定,更不是對作為我們民族的根的徹底拋棄。毫無疑問,經濟的與時俱進包含著文化的與時俱進,包含著我們應該對傳統的文化精神進行一番理論上的清理,包含著對我們曾經奉為文化圭臬的中國戲曲進行合乎世界文化發展規律的陶冶。這就是說,重新認識和認知中國戲曲在曆史上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重新確立中國戲曲在新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狀態下的曆史定位,以及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作為藝術形態的本來價值,消弭千百年來中國倫理型文化對於藝術觀念的製控,使戲曲回到其正確的藝術軌道上,與世界文化相通融並保持我們民族的獨有個性,才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戲曲應該具有的精神文化品格。

中國戲曲本來就是一種大眾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既區別於社會主流文化形態,又與主流文化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文化樣式。這就決定了它的價值體係是一種與主流社會價值觀念若即若離、如影隨形的觀念形態,更是一種文化普遍不發達,文化僅為少數人所壟斷的社會狀態下所形成的民眾娛樂形式。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把“文”和“化”相統一,把“教”和“樂”相統一的倫理型教化觀念,就很容易理解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為何總是把戲曲教化作用和娛樂作用常常混為一談的曆史淵源,容易理解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中總是把戲曲的地位忽高忽低地抬上壓下的政治用心了。而在新世紀的形勢和市場經濟大潮下,一切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信息資源和文化資源)都將進入人類共享的範疇。這種共享又必然是以人類需求的共通性為前提的。作為審美範疇的戲曲藝術,也隻有遵守這個市場經濟的規律,遵守整個人類藝術的普遍規則,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成為一枝獨秀、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否則,仍然沿用傳統的審美思維法則,一成不變地恪守樂、教不分,把一切藝術納入到形而下的社會教育範疇,很可能會被這個新技術、新觀念風起雲湧的時代所淘汰。長期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加之“左”的思潮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烙印,總想靠著藝術來說明一個或數個深刻的主題,而恰恰淡忘了戲曲本身就是以其形象的鮮活性、形式的觀賞性、內容的多樣性來爭取和贏得廣大普通民眾青睞,爭取和贏得它在與正統文化樣式爭奪觀眾,爭取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這樣一個事實。把戲曲的審美本質和審美教育看作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因素,甚至把戲曲等同於政治教科書,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戲曲的娛樂和審美功能,從而導致了戲曲逐漸遠離觀眾、遠離市場、遠離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從最能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表現社會普通民眾的審美欣賞要求,蛻變為高高在上,不顧或少顧基本的藝術本質,連普通民眾都不願走進劇場的狀況。當然這並不是說,戲曲藝術就真地走向窮途末路,走向曆史博物館,而是提醒我們摒棄那種傳統的戲曲觀念,摒棄過分的功利觀念,真正理智地認識它,理性地駕馭它,使戲曲藝術逐漸地進入以審美功能為主,以娛樂功能與教化功能相結合的正常軌道,使藝術真正成為藝術而不再擔負起過多的承載社會教育的使命,這才是新世紀戲曲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紀90年代,有領導曾批評:“當代戲曲不如樣板戲,樣板戲不如傳統戲。”戲曲創作究竟怎麼了?改革開放初期,戲曲站在了時代的十字路口,討論要不要進入市場。21世紀來臨,戲曲已經無法躲避地,也順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場之中。戲曲的實踐,要求理論研究走出冷靜、清醒、踏實的創新之路。曆史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要求藝術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同樣要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民族文化的個性特色。我們常講的一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民族都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正是這樣的民族民間文化,組成了人類精神文化的曆史長廊,彙聚成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中華民族在其源遠流長的曆史進程中,創造了曾經令世界驚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當一種文化按照其一種軌道長期運行、周而複始地作圓周運動進行了十數個世紀時候,一切生活的邏輯都按照預先所設計好的思想方式進行的時候,自然能夠把一切生活的行為、倫理道德的定勢、價值取向的模式符號化、程式化,按照人們生活和審美經驗創造出一種符合這種生活經驗模式的藝術。長期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為這種藝術積澱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積累,使得戲曲這種藝術樣式能夠為農業文明和倫理型文化張目。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戲曲的教化作用固然有其人民性的一麵,但頗容易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也使得戲曲的這種大眾文化性質和俗文化的精神品位成為連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民間信仰習慣的橋梁,成為與社會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若即若離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在中國統治階級甚至正統文人眼裏,戲曲是從來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並不能和詩文等雅文化樣式相提並論。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地位使得中國戲曲長期以來始終在民間尋找它的發展機會和市場,在並不被納入正統國家管理的民間文化渠道運行。它對民間製度形式,民間禮儀規範,民間道德以及民間倫理的影響作用,也是在市場機會中得以實現。曆史車輪駛入近代,西方文化漸漸浸淫,促使人們對戲曲的本質功能和其弊端有了新的認知,對其在傳統文化中地位的認識也逐漸深入。這種認知和深入有著社會生活巨大動蕩、變革的大文化背景,係人們對原有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的揚棄,對舊有的倫理規範以及價值觀念的反思的結果。農耕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念在社會動蕩和社會變革中被逐漸地消解,它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也日益為人們所感受。加之現代傳媒的發達,信息及新技術的廣泛利用,多種藝術消費形式的普及,原先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曆史的遺跡,那種與舊有生產生活方式、曆史傳統密切相關的傳統藝術,很大程度上隻能成為一種遙遠的回響。在這種趨勢下,戲曲的被逐漸冷落就成為一種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