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隻有麵向現代化才能建設先進文化的基礎,隻有麵向世界才能增強先進文化的活力,隻有麵向未來才能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同時唯有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先進文化才能持久地保證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中華文化內容之一的戲曲,它承載中華文明,抒發華民族的情懷,呈現民族的審美心理,張揚著中華藝術精神與藝術創造業績,洋溢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進入21世紀,伴隨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戲曲無可避免地麵臨一個比原先環境錯綜複雜的龐大空間,進入了一個堪稱陌生的新領域。這裏,五光十色的新興藝術種類競爭激烈;這裏,獨具優勢的新興傳播手段波濤洶湧;這裏,觀眾的精神需求和欣賞口味不斷提升變換,新的審美興奮點與時俱進。那麼,要做好戲曲在21世紀繁榮發展的大文章,就必然要有許多新視角、新思路、新突破。麵向現代化,首先要將目光、筆觸牢牢對準當代的中國觀眾,要努力反映當代觀眾的審美意識,表達他們的心靈呼聲。戲曲作品一定要進入當代人的關注熱點,舞台形象務必要成為觀眾褒貶議論的對象,從而引起當代人的共鳴。麵向世界,則要求戲曲工程具有宏偉的氣魄,敢於並善於吸收世界各國的文化藝術精華,尤其是當今的戲劇文化。進而激發自身的激情,以放眼全球的眼光,提升作品的文化厚度與思想內容,探索具有共性的世界問題,加強適宜整個人類審美通感的娛樂觀賞性。麵向未來,更多的是要啟動新的思考。產生並興盛於農耕文化時代的戲曲,總體反映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思潮方式。在當今工業文明及後工業文明時代出現許多戲曲的不適應情狀,是正常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戲曲敢於麵對現實,麵向未來,更要善於麵對現實,麵向未來。說到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戲曲責無旁貸,要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近”上下大工夫。戲曲是一種人說人,人看人,與現代觀眾關係密切,當場反饋的立體藝術。戲曲重在公開演出,作為一種重要的大眾文化載體,與其他一些文藝形式相比,它所承擔的社會使命更重。反映時代主題,影響大眾輿論,是戲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責任。戲曲工作者隻有心裏裝著觀眾,才能產生莊嚴的使命感,激發良知和創作激情,進入最佳創造心態和競技狀態,創造出為億萬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來,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理論上認識中國戲曲的本質,從它的曆史淵源和發展軌跡中總結它的發展趨勢,探索新世紀中國戲曲在新形勢下的生產生存途徑,從而總結出能促進戲曲發展、有助於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戲曲發展路子,對於新世紀戲曲藝術的發展振興同樣富有意義。最近,中央提出“三貼近”和讓戲曲從評委和專家的視線中走出,變專家評析為群眾評戲的戲曲科學發展觀,為我們探索中國戲曲的未來前景,開辟了新的廣闊的思路。讓戲曲走向市場,走向觀眾,加強對戲曲形式美的探索,強調其娛樂功能、審美功能、欣賞價值、審美價值,改變政府的管理職能,把指令性計劃變為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從理論的準備上入手,加強對戲曲審美本質的認識,變賽場為市場,變高台教化為以審美欣賞為主,在研究戲曲程式與現代生活表現的新的融合上下工夫,在保證中國戲曲抒情、傳神、寫意的審美基本原則基礎上,大膽探索和采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在時空自由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當代新技術上使戲曲的表現性大為增強,使源自於農耕文化的生產生活模式的戲曲程式性表現呈現出濃鬱的現代化色彩,取得顯著的市場效應和社會效應,已愈來愈取得人們的共識。
《21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的活動,就是站在已有經驗和共識的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試圖對中國戲曲的未來發展,做理論上的廓清和實踐上的總結。專家學者本著對民族文化負責、對時代負責,對未來負責的積極態度,坦陳己見,發表了許多切實可行又高屋建瓴的意見,這些必將對我們的戲曲現代化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正是我們這一代戲曲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曆史使命。值此將眾位高見彙集成冊的機會,發表上述個人不甚成熟的看法,以為共勉。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