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紅了的日子,我來到坐落在北京西城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拜謁這位已經離我們而去的中國戲曲藝術大師的故居。
《梅蘭芳紀念館》建於1986年10月,占地700餘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梅先生1961年逝世前,就在這所幽靜、安適的小庭院內,度過了他生活的最後十年。紀念館開幕之日,習仲勳、夏衍、曹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文藝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開幕典禮。又是一個近乎十年過去,如今前來參觀紀念館的人不是太多了。步入紀念館門前,朱漆大門上端懸掛著的鄧小平同誌親筆書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首先映入參觀者眼簾。進得大門,迎麵可見青石磚瓦砌成的大影壁前安放著的梅蘭芳半身塑像。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諸項陳設,均按梅先生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我看到梅先生故居書房內書櫥佇立,各種線裝典籍滿列其間。五尺長的大寫字台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同時在先生的臥室裏也置放著一張書桌,這就很自然地令人聯想到先生生前的好學和修養。外院為展覽室,以豐富的圖片和實物,扼要地介紹梅先生一生的藝術生活和社會活動。
從《梅蘭芳紀念館》出來,未行幾步,便瞧見頗負盛名的人民劇場門前售票相對冷落的情景。這裏演出的是以李世濟領銜的中國京劇院排演的好戲啊。當前戲曲藝術的滑坡、不景氣,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越到此時,目睹此景,便難免更加追憶這位戲曲藝術大師、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
掃描梅先生璀璨成功的藝術生涯,他留給後人、留給戲曲界最珍貴的啟迪在哪兒呢?我思忖,戲曲藝術的繁榮昌盛固然是由主客觀多方麵的因素決定的。但作為一種主要在於表演的藝術,演員的優秀與否,演員在觀眾心目中有沒有地位,應當說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居首位的基本要素。梅先生發展並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足以承前啟後,具有獨特風格,大家風範的藝術流派——梅派,在國內外被譽為偉大的演員、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征和美的化身。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有了梅蘭芳這樣一批藝術家,中國的戲曲藝術才擁有了輝煌。他們不僅催開了戲曲藝術的絢麗花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培養出了一代觀眾,而沒有觀眾,就從根本上沒有了藝術。隻有每位戲曲表演工作者表演藝術大幅度提高了、突破了、創新了、超越了,隻有傳統戲曲美學精神同當代審美情趣相融合了,隻有一大批技藝精湛、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的戲曲表演藝術家躍然舞台了,戲曲藝術的振興繁榮方能有望。離開了這一條,無論怎樣高亢地呼喚振興戲曲,都隻能是一句空話。佇立凝視梅先生的塑像,我這樣想。
199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