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秦腔·《楊七娘》(1 / 2)

——為德黑蘭第十八屆國際FAJR戲劇藝術節作

中國戲曲植根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蘊蓄著遙遠的源頭。先秦的原始歌舞、祭祀儀式及優人表演,其中已經包含著戲曲的因素。漢代興盛的百戲,則堪稱中國戲劇的搖籃。宋元俗文學異軍崛起,一時間元雜劇波湧浪翻、高潮飛疊。隨之明清傳奇又脫穎而出,氣勢恢弘,濤似連山,噴雪濺玉。進入近現代社會,戲曲更呈現出一種花團錦簇、五彩繽紛、佳作如林的浩蕩局麵,活脫出民族文化奇葩的本色。

在浩若瀚海的中國戲曲中,秦腔藝術一枝競秀,飛揚於昊昊西北大地,是中國戲曲的瑰寶,為九州戲苑的風流。

作為中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的秦腔,起源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東一帶,流行於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為陝、甘、寧、青、新等省(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放眼三秦大地,無論是田間陌土,還是塬頭崖畔,男女老少大都能哼幾句秦腔,以解悶歇乏、抒發性情、自娛其樂。

關於秦腔的產生形成,古代早期文字記載不多。因之,後人論述,便各持己見,眾辭不一。有的認為,《詩經》的“秦風”、“豳風”等,當是秦腔的胚胎。有的認為,秦人效法燕賢高漸離之聲,應是秦腔始作俑者。有的認為,唐代京都長安,玄宗三郎躬身經營的教坊梨園,宮中歌舞是為天下之最,《秦王破陣曲》、《霓裳羽衣曲》盛演不衰,此當秦腔的發端,等等。不過先秦典籍中有關“秦聲”的出現確屢見不鮮,《春秋左傳》載吳季紮語:“此秦聲也,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秦相李斯上書言趙高媚主縱樂之短時說:“擊翁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者,真秦之聲也。”當然,秦聲與秦腔是何等關係,還需要作專門的研究,不可簡單地妄言。

誠如每個事情都有它形成發展的過程一樣,作為綜合性戲曲藝術的秦腔,當然也應該有一個充裕而良好的形成發展條件。曆經一個由單一到多麵、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段。秦腔這一名稱的正式出現最早見於明萬曆年間抄本傳奇《缽中蓮》第十四出《補缸》,其中有《西秦腔二犯》曲調。所謂“二犯”,即“二凡”,“二轉”也;猶言高亢激越。所謂“西秦腔”,是因其方位而言,在中國西部。明初的“秦王府戲班”為最早的一個專業秦腔戲班,曾被派往京城,為皇帝的壽宴演出。明末崇禎年間,陝西周至縣譚家張家大戶辦起了第一個民間秦腔“華慶班”,名噪西府(陝西長安至寶雞一帶)各地。後來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從陝西把秦腔帶入軍旅之中,作為軍戲,經常演出(見陸次雲《園園傳》)。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朝時,秦腔已經形成。清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說:“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散而哀。”廣陽,即今北京。這就說明早在清初秦腔就已經流傳到了北京。

清乾隆年間,著名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幾次率領秦班,晉北京,下江南,長途演出。“名震京師”,風靡一時。成為中國戲曲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豁透出其時秦腔興盛之景況。這一時期先後,許多文人專家為秦腔的特點寫下了大量讚美的篇章。徐元九說:“西地梨園三十六,與郎細細辨秦聲。”孔尚任道:“秦聲秦態最迷離”。被譽為中國莎翁的湯顯祖也對秦腔頗有讚辭。日本等外國學者亦紛紛撰文,稱頌秦腔之獨到魅力。一些著述如《秦雲擷英小譜》、《燕蘭小譜》、《揚州畫舫錄》等,對秦腔的特點也都有廣泛而詳盡的記載。

秦腔屬梆子聲腔,即板腔體。因以“梆子”擊節,又叫“梆子戲”,俗名“桄桄子”,“亂彈”;曆史上多稱“西曲”、“西調”、“西腔”、“西班腔”、“西秦腔”或“琴腔”等,主要弦樂為“板胡”。秦腔具有西北原野“蒼蒼茫茫”、“渾厚深沉”之質地,其風格是“慷慨悲壯,高昂激越,而兼有纏綿悱惻,歡快柔和”。人們常以“調入正宮,音協黃鍾,寬音大嗓,急起直落”來形容它的聲腔特色。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板式共有六種:慢板、二六、帶板、尖板、二倒板、滾板。就板式的曲調而言,除滾板外,又分苦音(哭音),花音(歡音)二類。節奏分快、中、慢三種。曲牌有200多個,鑼鼓譜有百十個。樂隊分文武場麵,十人左右。角色分門別類,有“十三類網子”之謂,即: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角。老藝人雲:“十三頭網子,無不能。”說明秦腔包容量之大,分類之細,確實是一個成熟的大劇種。另,臉譜分十二類,眉、眼、嘴、鼻、腦皆有嚴格的規範與專門的畫法。其傳統劇目,題材廣泛,善於表現曆史事件,氣勢磅礴,場麵恢弘。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清的三列國”之說。流傳唱本約計2700餘本。唱段務須偶句,分平、仄聲協韻,為十四轍。唱詞多為七、十字句;然近來有所變化,常見一些活潑的長短句,或墊字,或嵌字,豐富活躍了秦腔唱腔音樂。演員近百年來,名家輩出,燦若群星,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