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班社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保符班”36個;光緒時有“金玉班”等11個。1921年辛亥革命之後,西安成立了以科班形式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戲曲人才的“易俗社”。這在全國還是比較早的。特別值得提及的是,1938年,在陝西延安成立了延安民眾劇團(此劇團即是當今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這個新型的秦腔藝術團體,為秦腔這一古老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不僅演古代戲,在當時特定的政治曆史條件下,更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編演現代劇目上。這就賦予了這一古老藝術的新生麵,把秦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層次上。秦腔編演現代戲,在全國各地方劇種中是較早的。秦腔藝術對中國的戲曲藝術有著獨到貢獻。近代戲劇研究家齊如山說:“若想考究以前的法則,當然應該追本尋源,由西安秦腔入手……世界人想研究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一個說:“京劇源於秦腔。”一個說:“中國的戲劇……來源是起於西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秦腔事業得到了更加蓬勃的發展。一方麵,清除了劇目及舞台上的封建、迷信、落後的東西。另一方麵,出新人,出新戲,為人民群眾多演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三大秦班晉京,巡回大江南北,蜚聲遐邇。曆史車輪進入新的曆史時期,為使秦腔藝術進一步適應時代的需要,陝西提出了“振興秦腔”的口號。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秦腔藝術又出現了新的生機。20世紀80年代,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演出的秦腔《千古一帝》等戲入京獻藝,同時連連出訪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飲譽海內外,影響頗大。1997年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台新編曆史劇《西湖遺恨》出訪歐洲,在荷蘭受到熱烈歡迎。另一台新創作曆史劇目《蔡倫》晉京演出,引起新的反響。1999年5月,又一台新編曆史劇《楊七娘》應邀赴德國參加邁寧根國際藝術節,風靡了各界觀眾。該劇通過演繹一個宋代楊家將正義之師以殷紅的鮮血染透疆場,聚殲頑敵的動人故事,以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舞台上升騰起的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英雄主義精神,與全場觀眾迸發了蕩氣回腸的審美共鳴。尤其是劇中激蕩的那種典型秦腔韻律,不論是表現戰爭場麵緊張氣氛的打擊樂,也不論是渲染女主人公陰柔美暢和剛毅武功相融合性格的和弦伴奏,無不傳遞出酣暢淋漓、響遏行雲的“大秦之音”,頻頻觸發著觀眾如潮的心緒。當音樂戛然而止,帷幕緩緩合上,演員屢屢謝幕之際,擊節禮讚的掌聲久久不息。
時代在前進,秦腔藝術也在不斷發展,孜孜尋求自身的完善。今日,它無論在劇本、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麵,其包容量、表現性都有了較大地擴展、演化和提高。同時,積極而虛心地向姊妹藝術學習,汲取其他劇種的營養,豐富自身。譬如舞台美術、現代燈光,也都普遍得到汲納運用,現代音樂表現手段、西洋管弦樂等每每恰當融和其中,促使秦腔藝術愈加充盈豐滿。當前秦腔的藝術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華裔和港台同胞以及外國專家,紛紛前來黃土地探索秦腔藝術的源流、特色奧秘。人們有理由說:秦腔正在走向世界,秦腔藝術有著更加璀璨的明天。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