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愛國主義的戲曲之聲(1 / 1)

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人民群眾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戲曲作為一種同群眾水乳交融的藝術,在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進行曲中應當迸放出獨特的旋律。唱響愛國主義的戲曲之聲,可以使廣大觀眾(聽眾),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明史,了解我國近代所遭受的種種屈辱,看到先輩們為建立文明富強的新中國所付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潛移默化,激發出愛國主義的熱情。

秦腔作為三秦大地的藝術瑰寶,深深紮根於3400萬三秦兒女的心中,是陝西戲曲藝術的一個主要種類。它雖然風格多樣,陽剛陰柔兼具,但主流以表現西北黃土高原、關中文化圈人民勤勞勇敢、頑強拚搏的英雄氣概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意誌、博大胸懷,即陽剛之美見長;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蒼涼悲壯、雄渾大氣、拙樸厚實的演唱風格著稱,往往是唱者振眉宇、聽者爽胸懷。故而唱秦腔有“吼秦腔”之稱。顯然,秦腔這種藝術形式最能夠以自己激越昂揚的唱腔音樂,可歌可泣的主題內容,傳遞出愛國主義的魂魄。唱響秦腔的愛國主義之聲,是當前廣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就在群眾演唱秦腔活動方興未艾之際,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和鹹陽市文化局組織編演了《中華魂》、《愛我華夏、振興中華》兩台專題晚會,奉獻給廣大觀眾。這兩台專題晚會是為了貫徹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精神,隆重紀念陝西振興秦腔十周年而精心推出的。流貫晚會的主旨是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精妙的構建將舞台濃烈的愛國主義氛圍同振興秦腔的實際舉措有機地串綴了起來。滿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宣告了晚會的成功;藝術家飽滿的演唱激情,催動著愛國主義精神沁入觀眾心田。從《將相和》中的“負荊請罪”,到《臂塔圓舞曲》裏的“OK,中國的建築工人”,全場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的紅線,滿台競相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旋律。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振興秦腔藝術(當然也包括眉戶、華劇等其他劇種)緊緊擁抱到了一起。愛國主義的戲曲之聲唱得十分響亮。透過立意新穎的晚會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迪:晚會的成功意味著觀眾批準了這樣的形式和內容,意味著群眾演唱秦腔活動應該而且能夠接受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新內容。而秦腔的振興,也隻有同時代的重大主題扭結在一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199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