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年,一座宏大、完整的宮城倚驪山山勢築成。其內置萬宮衙署和公卿府邸,並治湯井為池,增起台殿,新設禦湯“九龍殿”,專供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及供百官公卿宮人等沐浴的“少陽湯”、“尚食湯”、“長湯十六所”。“帝輦恒從十月來,羽騎雲遊映山綠。”據記載,從公元745年至755年每年的10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一行來華清宮“避寒”。從此,華清宮(驪宮、華清池)便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一段羅曼史而聞名遐邇。“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那膾炙人口的名句中不難看出,唐明皇與寵妃楊玉環的蜜月之旅,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即是在華清宮度過的。而在華清宮的一個個日日夜夜,“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曼舞凝絲竹,近日君王看不足”的藝術生涯,無疑又占據了其間許多時光空間。“音樂皇帝”李隆基與通音律、善歌舞的楊貴妃在此唱響了一曲曲梨園佳話。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可以說是一種驪宮情、梨園情。
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模越盛唐。不僅宮池依舊製,而今庶民盡天王。欣逢盛世的華清池更是凝聚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精髓。它以殿宇輝煌、亭台參差、樓閣巍峨、廊榭典雅著稱於世,已經形成了集參觀、思古、遊覽、沐浴、健身、娛樂、休憩、餐飲、購物為一體的超綜合性服務大格局。今日,陝西省梨園學會選擇這裏舉行成立大會,又賦予了它濃鬱的文化色彩和律動的現實意義。鑒於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華清池與梨園,有著多麼悠久的曆史沿革:驪宮與梨園界,有著多麼深厚的淵源關係;華清宮與梨園弟子,又有著多麼緊密的紐帶聯係。
當然,關於昔日梨園的確切所在位置,今人有多種考證與指認。梨園學專家李尤白先生的《梨園考論》認為,梨園遺址當在西安城西北五華裏許的未央區大白楊鄉村西。可他的論述中同時也指出,認為梨園地址即在華清宮者大有人在,這以清人汪汲《事物原會》中的“今西安府臨潼縣驪山秀嶺下,即梨園地也”最為確切。我以為,對於梨園舊址究竟葉落何處,這是一個學術問題,可待專家們進一步進行考證和研究。但這不妨礙我們可以持有這麼一家之說:即華清宮係唐代梨園舊址之一,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形象的寫照,更何況這裏還確實出土有梨園遺址。進而我們還可以推測:華清宮不僅僅是唐代梨園弟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也堪稱是中華梨園學的搖籃,是中華梨園藝術的催生處,是中國戲曲的策源地。
另外,我還想說,對一個具體問題而言,發現固然可貴,而求發展尤為重要;不僅僅在於尋根,而更在於創新;不完全在於固守,而重在於擴拓;不偏於炫耀,而旨在繁榮。眾所周知,今天大力發展我們的戲曲事業,充盈我們的梨園文化,創新我們的梨園藝術,擴大我們的梨園陣營,推動梨園學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麵的作用,是何等急迫、何等重要。一個曆史悠久的世界級名勝景點,一個偉大民族文化的重要學科,這二者的結合是多麼富有意義、多麼具有價值。而華清池與梨園學走在一起,理所當然地為這種結合提供了一座頗為理想的平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禮讚梨園學會的成立,並希望它能從華清宮步入輝煌。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