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十足的商品經濟,整個藝術不能不打上商品經濟的烙印。就是說藝術商品化了,也不算過分的。但是,香港的藝術殿堂不失深邃,其藝術活動並不低迷。
戲劇作為藝術的中流之一,自然是考察一個地方藝術狀況的要素。香港眼下的戲劇狀況同大陸相仿,不大景氣。香港著名戲劇編劇謝立民頗有感觸,他表示:時下編寫一個舞台劇本,酬金平均是一萬至二萬餘元。這種收入在香港隻是一般工作人員一個月的工資。編劇人咋可能靠編劇生存(再有才氣的編劇,一個月也難寫出一個劇本)。若要生活的話,便要靠寫電影電視劇劇本了。另一位大腕編劇杜國威也曾在電台透露過,他花了足足半年時間寫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劇本稿費,若按平均每月收入計,實際比一個菲律賓女傭每月收入還要低。聯想到國內戲劇劇本稿酬極低,劇作家紛紛改弦易轍,去寫電視連續劇的狀況,真是情境相通。然而,盡管如此,香港的戲劇家仍在奮力拚搏,戲劇界是活躍的。話題還是圍繞編劇說吧,演藝學院設有編劇課程,一些劇團(如中英劇團)堅持發展創作劇,同時也有逐步提高編劇稿費的打算。其他如在提高舞台效果方麵,藝術家們也別出心裁,刻意去引發、渲染觀眾的情緒。像沙田話劇團創作的話劇《跑打吡的人》,便把賽車場麵風馳電掣的效果搬上了舞台。舞台上出現了一輛保時捷928S,營造出豐富的意象。從演出效果看,確實起到了煽情的作用,觀眾的反應是強烈的。在組織戲劇演出方麵,香港戲劇協會甚有章法。僅9月份在香港舞台就推出港產戲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歌聲魅影》、《跑打吡的人》、《最凶猛的野獸》、《短戲戲流95——我們的香港故事》等五台大戲。加上邀請大陸藝術團體(其時天津青年京劇團正蒞港演出),整個戲劇舞台是紅火熱鬧的。
199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