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聲漫卷邁寧根(2 / 2)

猩紅色的帷幕徐徐拉開,四層結構的高大劇場滿納著千名觀眾。從四麵八方射來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舞台上。幾乎在同時,大使館一秘李念平等人驅車400餘公裏,風塵仆仆,專程由波恩趕來邁寧根。劇場相見情,價值超萬金。沒有多少問候的話語,相互間隻是雙手緊握,目光示意。樂隊指揮手中的指揮棒揮動了,秦腔那激越高亢的音樂猶若山呼海嘯,在宮殿般的劇場裏回旋,激蕩起觀眾心底的波瀾。演員出場了。這是些身經百戰、長年累月在各種舞台上奔突馳騁的藝術家,可誰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飽含激情謳歌愛國主義的那種興奮,濃墨重彩渲染英雄主義的那份投入。李梅唱得酣暢淋漓,響遏青雲;李娟打得暴風驟雨,所向披靡,頻頻觸發觀眾如潮的掌聲。扮演馬童的演員,出場仿佛離弦之箭。一路跟鬥加“雲裏翻”,高、飄、衝,烘起了滿堂彩。沒有誰發布動員令,也沒有誰提出什麼要求。難道還有這個必要嗎?當最終劇情活脫出楊家將正義之師,以殷紅的鮮血染透疆場,聚殲頑敵,大獲全勝的情景時,舞台上洋溢升騰的濃烈愛國主義情懷,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英雄主義精神,與全場觀眾迸發了審美共鳴。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德國觀眾在這裏完全讀懂了中國戲曲的文本,也全然領悟了《楊七娘》這台戲的深邃內涵。音樂戛然而止,舞台緩緩落幕,觀眾欣然起立,掌聲雷鳴不息。一次,又一次,一分鍾,又一分鍾。演員們幾經謝幕欲罷不能。有人評論,掌聲既是為演員的精湛表演由衷叫好,更是為中國藝術家的可敬精神擊節禮讚。

《楊七娘》的舞台演出結束了,藝術節組委會適時為演出團舉行了盛大的答謝酒會。其間,當地媒體、組委會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界領袖人物,競相對戲,對演出團發出感謝與讚歎。一家報紙報道,觀看《楊七娘》,“觀眾投以巨大熱情”,“演出結束時,觀眾全體起立,擊掌歡呼”。組委會執行主任米莉茨女士稱《楊七娘》是“來自美麗國家的優秀秦腔劇目”,為觀眾奉獻了一台“絢麗多彩,魅力四射”的東方藝術。並對演出團近乎“完美的組織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謝。”來自加拿大的《世界當代戲劇大辭典》主編唐·魯賓先生,對“精彩演出感到無比的興奮”,再三表示要盡力將這出戲推向世界其他國家演出。讚美的詞句在淙淙流淌,動情的話語在耳畔回響。直到此時,卸了裝和尚未來得及卸裝的全體演員,個個臉上浮現出勝利、自豪的笑容。他們忘記疲勞,高高舉杯,為祖國、為中華藝術、為世界文化交流,痛飲慶功酒。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