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奇株自枯榮”——訪著名戲曲理論家馬少波(2 / 2)

振興戲曲的課題恢弘博大,馬老在論述時旁征博引,從四大名旦說到全國劇種,由亞裏士多德聯係到李漁,傳授了不少戲曲知識。盡管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可作為陝西的記者,硬是偏心地把話題又拉回到藝術節上來,敦請馬老談談對藝術節劇目的看法。

“陝西從50年代就走在全國戲曲改革的前列。這次藝術節更令人耳目一新。臨來前,我在北京觀看了秦腔赴京彙報演出,深感秦腔藝術擁有一個比較好的合作集體,劇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係上乘。這兩天看的《楊貴妃》和《清水衙門糊塗官》總的印象都不錯。《楊》劇的劇本首先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比較完整。編導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並進行了大膽的開掘,豁透出濃烈的曆史意識。同時,全劇從楊玉環是個歌舞家這一基點出發,合理借用了不少舞蹈的場麵和動作,在音樂上也有了突破。由於這樣符合人物的氣質、身份,有助於整台戲氣氛的活躍和諧。‘這一個’楊貴妃是可信的,此劇獲得金牌,當之無愧。《官》劇不僅立意新鮮,主題明確,而且在藝術上也袒露出探索和追求。劇中人物樸素,幽默風趣,屬於新型的戲劇角色。當然,全劇可以再求精致一些,那樣戲劇效果將會更好。”

馬老對這兩本戲的分析猶若高屋建瓴,鞭辟入裏,叫你不能不心悅誠服。我們乘機問起“戲曲危機”的緣由。馬老點燃一支煙,平靜而堅定地說:“我看戲曲沒有危機。”一種新的藝術品種尚且能樹立起來,有著深厚基礎的老劇種反倒危機甚至消亡,我不相信。中國戲曲舉世無雙,幾十年來,我從來沒有聽到哪個外國人說過對中國戲曲不敬的話。50年代我曾率團赴北歐諸國演出,京劇受到外國朋友的空前歡迎。挪威奧斯陸日報頭版頭條發的消息稱“中國京劇俘虜了奧斯陸”。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一些劇目錘煉不夠,藝術上沒有追求,缺少尖子演員,不能吸引觀眾。這是值得注意的,我們今天講振興,正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至於當今的青年觀眾,對戲曲缺少興趣,這就要靠各方麵多做工作,努力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沒有青年觀眾,就沒有戲曲的未來。爭取青年觀眾,還要靠新聞界的朋友幫助。

笑聲中,馬老起身為《文化周報》寫下一首七絕:“吹遍警蟄花信風,千枝錦簇越春冬。一分雨露一分色,不教奇株自枯榮。”表達他對陝西戲曲藝術的深情厚誼。馬老早年棄筆從戎,投身於革命洪流。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京劇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等職。他長期從事戲曲改革工作,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在劇本創作和理論著述方麵均有傑出貢獻。近年來,他不顧年近古稀的高齡,涉足十幾個省市進行講學調研,為了“不教奇株自枯榮”,他把全副身心都傾注到振興中國的戲曲事業上了。目前,他受命主編四大卷的《中國京劇史》。這項國家科研項目完成後,將對京劇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198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