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戲曲處於不那麼景氣之際,一出京劇《曹操與楊修》先是名噪津門,接著又享譽京華,理所當然引起了人們的驚訝和關注。聽到《曹》劇的導演馬科應邀來秦,幫助陝西省京劇團排演《曹》劇的消息,我急匆匆趕去他下榻的招待所采訪。挺巧的,在馬導那兒還遇見了熟識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和他的同事史美強、楊葆榮,氣氛頓時活躍,大家你一言他一語地聊起來,原來馬導還同陝西有著鄉親緣呢。早在1938年抗戰伊始,他就由河北流亡到西安,加入了受地下黨影響的戲劇團體“夏聲社”。11歲的小馬科在這裏步入戲曲領域事業。說到這裏,馬導不無興奮地告訴我:“這次來陝,一是受上海京劇院領導派遣,二是鄉情的召喚哪!”
今年60歲的馬導,整整導演了60出戲。這並非是巧合,而是他藝術心血的結晶。1954年,京劇大師周信芳發現了馬科的藝術才能,親自將他推上了導演的位置。在周先生手把手地扶持下,馬科首次成功地執導了曆史劇《文天祥》,從此一發而不可收。1958年,他執導了革命現代京劇《紅色風暴》。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觀看的《海港》就是他導演的。黑白顛倒的是,幾天後回到上海,迎接他的卻是牛棚。新時期以來,他的藝術之樹結出累累碩果,他連續執導了《刑場上的婚禮》、《甲午海戰》、《乾隆皇帝下江南》、《盤絲洞》、《曹操與楊修》等頗有影響的戲。說到《曹》劇,馬導不禁激動起來:“為了證明京劇也能彈響當代中華民族思考的重大問題之弦,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跟著曆史前進,為時代服務,我和長榮以及劇組的全體同誌在搞《曹》劇時都玩上命了。為了高質量地排好《曹》劇,我們戰高溫,鬥嚴寒,團結一心,互相補台,把整個身心都撲在了排戲上!”是啊,《曹》劇的成功來之不易,馬導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為了增強劇本的舞台效果,馬導曾寫出45頁的修改意見。在第一場,曹操與楊修首次走在一起,如何能準確深刻地揭示他們兩人的內心世界,馬導絞盡腦汁,徹夜不眠,終於想出了借用曹操《蒿裏行》裏的詩句,讓楊修一見到曹操先情不自禁脫口而道出詩的前兩句:“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接著曹操也感慨萬端地念出後兩句:“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最終兩人心心相印,走在一起,手拉手共同喊出了“你我相見恨晚”的心聲。這一處理,人物的心理活動頓時升華,躍然台上。
馬導作為科班出身的藝術家對傳統藝術具有很深的造詣。而他又有幸受業於蘇聯藝術專家,對斯坦尼體係、布萊希特體係也很內行。他的導演特色既是強調導演是“三軍統帥”,又注重發揮大家的作用;既發揚中國傳統優良的東西,又不拘泥於傳統;既敢於大膽改革,銳意求新,借鑒外來的藝術,又從不偏離民族風格,切實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這樣,他導的戲,老觀眾能夠接受,新觀眾也能接受,顯示出高超的導演駕馭能力,表現出獨特的導演風格。
《曹》劇獲獎後,拚搏了一年多的馬科和長榮都病了。這次馬導帶病來陝工作,春節後陝京排演的《曹操與楊修》就能與觀眾見麵了,馬導對陝西的京劇寄予厚望,他毫不含糊地說“《曹》劇的標準本應當在陝西!”因為他知道,《曹》劇的本子沉寂了一年多後是由陝西推薦於世的。他也知道,陝西的尚長榮在當今京劇舞台上的重要位置。
198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