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王貴來西安觀摩西北薈萃演出,我們便急匆匆趕去采訪。這不僅僅因為他是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著名導演,更重要的是,這次代表青海來參加西北薈萃演出的話劇《在這塊沒有生命的土地上》,由他執導。
已是晚上十點半了,但王導毫無倦意,侃侃而談,談話劇藝術,談他那有趣的經曆,當然,更多的話題還是集中在話劇《在這塊沒有生命的土地上》。“是大西北的開拓者,特別是青海察爾汗鹽湖開發者們的創業精神鼓舞感染了我,一股要在舞台上藝術地再現這些開拓者們的強烈心願,時常衝擊著我的心田,終於時機來了。”我們看得出,王導演說起《在這塊沒有生命的土地上》,情感是十分激動的。
王導演是今年7月底8月初被邀請去青海排導這台戲的。一到青海,他便一頭紮進察爾汗鹽湖去體驗生活。那裏的空氣稀薄,57歲的他是背著氧氣袋去的。察爾汗鹽湖50年代初還是一片戈壁灘,是一塊鳥不棲,狼不去的荒涼地帶。然而我們的創業者來了。在當時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始了生產。工廠建起來了,鉀肥生產出來了,他們卻獻出了寶貴的青春,有的人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經過三代人的艱苦拚搏,一條規模較大的半機械化鉀肥生產線仿佛從天而降,鹽湖沸騰了。可惜的是,這些建設者的業績卻鮮為人知,就連察爾汗湖也很少有人問津。青海的黨政領導和藝術工作者認為應當有一部表現這個題材的作品,如今,王導演來了。
原先的劇本描繪開發者們的愛情生活多了些,整體內容顯得單薄。王導演認為:這樣的題材應該充分抒發三代人開發鹽湖的精神,要反映出這裏的過去是悲壯的,明天是美好的。認識明確了,王導演與編劇、演員們白天排戲,晚上修改劇本,隻用了二十幾個工作日,就把戲立在舞台上了。
一台話劇隻有7個演員而塑造了34個角色,這自然令人驚訝,我們問起究竟時,王導演笑了:“戲有了生活還不夠,必須要有適宜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它,鹽湖的開發者太質樸了,環境也太貧乏了,鑒於此,我大膽地采用了國際上‘貧窮戲劇’的某些長處,搞出了這台‘質樸戲劇’。舞台構成非常簡單,出場人物共34個,但隻有7個演員,除一個演鹽湖仙子的角兒不變外,其他6個演員每人要擔負4個以上的角色。一個演員要演三代開拓者的形象,演的最多的一位演員共演了8個角色。這樣搞,可以使演員對生活有多元化的感受,即同時感受和表達幾個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既省錢又省時,更能表現樸實的生活,塑造樸實的人,再現生活的本質和本質的人。這樣的處理方法在國內舞台上尚屬罕見”。王導演接著告訴我們,這是戲劇上的新課題,是帶有實驗性質的,這台戲用好幾種方言,甘肅的、青海的、四川的、陝西的,戲看起來很鬧騰,有些人物的語言頗粗,甚至在鹽湖旁生孩子的情節都上了舞台,但並未給人一點對開拓者醜化之感,而隻是一種縱情的歌頌。因為導演是懷著對大西北開拓者一種崇敬心情來搞這部作品的。這台戲豁透出濃烈的地方特色和戲劇效果,作為導演,王貴是基本滿意的。
王導演是一位軍人出身的老軍隊文藝工作者。13歲參軍入黨,很長時間隨軍馳騁在祖國的西部邊陲。大西北的人情風貌、古老的秦腔藝術沐浴著他,他曾請教過秦腔名家蘇育民和王天民,注意吸收各藝術流派的長處。他在擔任空政話劇團團長和導演時,執導了數台成功的話劇。1987年離休後,他仍然走南闖北,赴天津,奔青海,跑沈陽,行福建,為祖國的話劇藝術事業奔波不止。去年,他拖著患有膽囊炎的身子,排導了三台有震撼力的話劇,引起觀眾強烈反響。
談到整個的戲劇事業,王導演深沉地說,現在搞戲難,搞話劇更難。他剛到青海時,好多演員們都去拍電視或幹其他事情了,他和團領導們硬是把演員一個一個地攏在了一起,但大夥一上這出戲又都樂了,整個排練是在一種興奮的情緒下進行的。角色首先使演員感動了,我們相信也會感動觀眾的。
采訪結束時,王導演拉著我們的手說:“期待著你們對《在這塊沒有生命的土地上》提出意見,盼望著觀眾的回聲。”
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