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陝西戲劇創作成績與不足的幾點思考(1 / 3)

在過去的一年中,陝西戲劇藝術創作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為主導,努力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各藝術門類創作,均獲得大麵積豐收。先後創作、上演了30多台優秀劇目,在此基礎上,成功地舉辦了省第三屆藝術節。這是新世紀以來我省上演劇(節)目最多、演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麵最廣的一次藝術盛會。湧現出了歌舞《盛世國風》、話劇《又一個黎明》、商洛花鼓《月亮光光》、兒童劇《玫瑰園》、眉戶現代戲《千樹萬樹梨花開》、《穀雨》、秦腔現代戲《郭秀明》、新編秦腔古代戲《鳳鳴岐山》和《鄭國渠》等一批優秀劇目。在這些上演劇目中,話劇《又一個黎明》被推薦作為向十六大獻禮演出劇目晉京,獲得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商洛花鼓《月亮光光》被中央電視台錄製並播放;秦腔現代戲《郭秀明》經省內四個劇團上演,總場次已達500餘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一舉獲得編劇、導演等13項大獎;兒童劇《玫瑰園》在全國各地上演200餘場,深受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紀實話劇《命斷贛江》演出已達200餘場,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說明我們的藝術家已開始自覺地把創作的目的和藝術的對象交給了市場,交給了觀眾。還有一些劇作雖然不是新創,但是經過藝術家鍥而不舍地精心打磨,也達到了質量的升華,呈現出曆久彌香的甘洌清醇,從而使第三屆藝術節在內容的豐富性、演出的完整性、藝術特色的多樣性方麵,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總結去年藝術創作的成功經驗,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初步形成的一套抓創作的思路和領導機製、工作機製、投入機製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來,我們先後成立了全省重點劇(節)目創作指導小組;建立了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專項資金;出台了省廳關於藝術創作管理體製及優秀藝術作品(成果、人才)獎勵辦法方案;製定了藝術創作三年及五年規劃;年年召開藝術創作會、劇本討論會,舉辦編導人員讀書班和重點劇本論證會、改稿會,選派優秀青年人才赴京、滬高等藝術院校深造。這一係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形成了我們抓藝術創作的基本思路,營造出一套比較科學的領導機製、工作機製和投入機製,從而在抓好藝術創作,推出優秀作品方麵發揮出重要作用。

(二)把藝術的人民性放在首位,把藝術創作的立足點和根本目標放在“三性”統一上。

省第三屆藝術節上的獲獎劇目,大都比較自覺地接受了市場的洗禮和考驗。它們以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絢麗多姿的藝術形式充分表達和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因而獲得市場的青睞和專家的好評,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三性”統一。它告訴我們,藝術家所進行的藝術創作隻要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就會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就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使藝術生產進入市場運作的良性循環。

(三)眾多劇目比較自覺地注意挖掘和表現藝術最本質的審美個性。

如果說,藝術最本質和最能深刻地表現現實生活的真諦,是表現人的靈魂深處的情感律動的話,那麼在藝術節中所湧現的優秀作品正是深刻地剖析了人的靈魂,揭示了生活的本質。不管是話劇《又一個黎明》所揭示的靈魂的自省,還是《穀雨》所表現的醜陋在真誠麵前的蒼白和怯懦,不論是《好年好月》中所披露的人的自尊自強和在市場經濟中獲得的人格意識的覺醒,還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所深刻批判的農民意識和小生產觀念,無一不是作家藝術家對現實生活敏銳洞悉的產物。這些作品所蘊藏著的那種比較深刻的人性批判,在倫理道德層麵和人生價值取向層麵向觀眾洞開了人的精神世界,打開了一扇認識生活本質和社會曆史主流文明的門扉,因而有了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倫理批判意義。敏銳的審美洞察力和較為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識,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審美教育功能。

(四)新編古裝戲曲逐步擺脫以講故事為主的窠臼,嚐試追求文化境界的新探索。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古裝戲曲是地方戲藝術賴以存活的根本,也是秦腔藝術最為深厚的生存土壤。省第三屆藝術節上的秦腔古裝戲雖然不是很多,但值得稱道的是,劇作家們已經逐漸注意擺脫重故事、輕人物的傳統編劇模式,注意新的文化品格的探索,努力從曆史的縫隙中挖掘戲劇因素,提煉思想意蘊。盡管在探索秦腔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演繹三秦文化的厚重博大方麵,我們還做得遠遠不夠,然而,這種文化探索則是創造“西部戲劇”從內容到風格的良好開端。

(五)積極探索文化藝術與企業聯姻、與主流傳媒結合的市場運作方式。

藝術與市場的結合是其人民性的本質表現,而藝術與傳媒的結合使之以迅速快捷的信息傳遞,為廣大觀眾和市場所認知,則是藝術市場運作的重要步驟。省第三屆藝術節以與陝西電信、陝西日報等企業和主流傳媒的聯手運作,使得三方受益,互利互贏。企業因此而擴大了知名度,傳媒因此而豐富了宣傳內容,藝術憑借企業充盈了經濟基礎,而依賴傳媒又更為廣大觀眾所知曉、所認可,為進入市場運作創造了條件。

陝西的戲劇藝術創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有待從較深層次上解決的問題,需要引起方方麵麵的關注和重視。

?(一)藝術創新問題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對藝術創作而言,創作就是創新,創新就是發展,沒有精神意識上的創新,一切藝術最終都將中止生命或失去價值。作家、藝術家一定要站在當代社會科學、藝術理論研究成果的前沿,以超前的眼光和思維,關注並深入當代生活,才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才能把藝術創新的立足點置於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普遍問題之上,以內容和形成的創新,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個性風格,創新的成果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應該說,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對藝術創新還是比較重視的。如近年來出現的《遲開的玫瑰》對都市生活的開拓,《穀雨》對人性問題的探索,《司馬遷》對西洋大歌劇的借鑒,《又一個黎明》在小題材大主題方麵的嚐試,都顯示了一種創新精神。但也應該看到,我省藝術創作從總的風貌講還是顯得相對保守、陳舊,沿襲傳統的思維走勢還未從根本上改弦更張,還缺乏總體上創新的活力和突破的熱情,作品在思想開拓上仍然缺乏鋒芒,手段單一,少有新鮮感。這裏有作為藝術家自身學習、借鑒不夠的原因,同時也有文化環境影響的因素,總之不能輕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之所以鼓勵和提倡藝術創作中的原創意識,就是要倡導作家、藝術家在對現實生活充分觀察和提煉的基礎上,創作出形式出新、內容鮮活、人物生動有感染力的作品。創新為藝術創作的生機所係,原創則是藝術創新的根本特征和顯著標誌。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有利於藝術創新的良好氛圍,加快藝術創新的步伐,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