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陝西戲劇創作成績與不足的幾點思考(3 / 3)

?(四)振興秦腔問題

秦腔藝術是陝西地方戲曲的主要品種,是“西部戲劇”的主打品牌。“振興秦腔”二十年來,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也為廣大觀眾和演出市場所認可。陝西作為秦腔藝術的發祥地和區域文化的重心,秦腔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整個西北戲曲藝術的命運。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近年來在全國重大演藝活動中,秦腔這一曆史悠久的戲曲力作的確太少,是令人擔憂的。在這裏,我想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在秦腔劇目的創作上,繼續堅持“推陳出新”和“三並舉”的原則,我們提倡鼓勵對現有保留的800多個傳統劇目進行改編和整理,使其中的優秀劇目在思想內容上、藝術表現上以全新的麵目出現;提倡和鼓勵對周秦漢唐曆史中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嶄新的審美觀照,編寫新的曆史故事劇;提倡和鼓勵劇作家創作表現現當代生活的秦腔原創戲劇,使其能充分表現秦人情懷和當代陝西的火熱生活,激勵陝西人民的創造進取精神。第二,加強對曆史的學習,加強對曆史的思考。從曆史的迷霧中剔除表象的陰霾,深掘其中的曆史蘊含,從而提煉出能代表和反映曆史潮流、時代審美風範的積極意義。第三,劇作家需要具備比較淵博的現代人文學科的豐富修養和知識,要不斷汲取和發揮當代曆史研究、人文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使劇作能夠充滿濃鬱的時代色彩,超越道德、觀念的局限,發現和活脫出人性存在的複雜和真情實狀。這就要求劇作家要追求一種學者型的知識結構,善於領略感悟時代風雲變幻,要好讀書、讀好書,勤於學習和善於學習。振興秦腔,首先是劇本創作的繁榮。因此有誌氣、有出息,矢誌為振興秦腔而創作的劇作家必須不斷更新思想意識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增強理論修養,擴大視野範圍,全麵提高人文曆史知識水準,使作品出現新的境界、新的視覺和新的亮點,努力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濃鬱地域風格,獨特審美視角的秦腔大作。

?(五)藝術理論研究與批評問題

目前我省的藝術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在老一輩理論家、評論家相繼退休或辭世的情況下,年輕一代還未形成強有力的理論研究創作評論陣容的時候,更需要各級藝術主管部門去積極發現扶持、培養新的理論研究藝術評論人才。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理論家、評論家同樣存在著知識的更新換代問題。傳統的理論研究方式和思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很難適應今天的藝術創作現實,過時的研究模式也很難為今天的現實服務。所以理論家的理論研究不能隻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應該更多的關注現實,以創新的精神和求實的態度對以往的理論進行梳理和揚棄,從而創立出能夠指導藝術創作發展的全新理論,並使之成為作家、藝術家創作的理論指南。藝術作品需要市場和觀眾的檢驗,理論家的理論同樣需要藝術實踐的檢驗。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提倡和鼓勵藝術理論上的爭鳴,鼓勵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並存,為理論研究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並把扶持和促進藝術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理論研究需要結合藝術生產現實進行創新,藝術評論更要創新。沒有對現實生活和創作實踐的敏銳知覺,沒有深厚紮實新穎獨特的理論修養和理論建樹,藝術評論必然蒼白無力和缺乏認識價值。在過去的藝術評論中,我們往往隻重視對作品參加重大活動進行評介,而忽視了藝術批評是一項貫穿於藝術生產、藝術營銷全過程的重要工作,這就在某種程度上使得藝術評論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也使藝術品難以為市場所認同,難以為廣大觀眾所接受。今後,我們要提倡一種全程跟蹤式的新型評論,使藝術評論同藝術創作、生產營銷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發揮作用。在開展積極的藝術批評的同時,作家、藝術家也要以誠摯的心態接受和麵對公正、合理、善意的批評,重視理論研究和藝術評論在提高創作質量、擴大作品知名度和增加市場份額方麵的重要作用,為正確的藝術批評營造健康的環境,從而形成以兩翼互動的促進作用來帶動創作與評論共同繁榮的新局麵。

(本文節錄自在2003年全省藝術創作會議上的講語)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