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陝西戲劇創作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1 / 3)

近年來,陝西戲劇界認真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繁榮創作為龍頭,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廣大戲劇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演出了一批受到群眾歡迎的優秀劇(節)目,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以及推動文化藝術走向市場等方麵作出了顯著成績,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另一方麵,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戲劇創作也麵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困惑。如麵對新的時代,如何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問題;在文化娛樂日益多元化的形勢下,如何開拓戲劇市場的問題;在人們普遍重視經濟效益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藝術創作人員的待遇、如何提高藝術創作隊伍整體素質的問題,等等。諸多問題,引發我的一些思考,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討論。

?(一)再談創新

綜觀陝西文藝發展的現狀,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戲劇創作的傾向還是較為偏重於傳統,較為偏重於繼承,偏重於穩定。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和陝西所處的特殊文化環境有一定關係,厚重的曆史文化一方麵滋潤出一方沃土,而另一方麵其巨大的慣性又容易使人養成一種思維的惰性。在生活上往往按常規辦事,在行為上喜歡按先人指出的老路走。對傳統的東西過於津津樂道,對新觀念則吸收不夠。一些有創新意識的人和作品在此環境中很難如魚得水,大顯身手。雖然我們不少時候也講創新,但實踐起來卻並不順利,在具體問題麵前,常常保持著一種慣性思維,依然用過去那一套理論討論問題。這種現象在戲劇從業人員中存在,在各級文化管理層中也存在。這種文化觀念、運作方式,與創新意識相距甚遠,不能不影響著陝西戲劇風貌的改觀,也很難使我們的藝術創作環境鮮活起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整個戲劇界的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型文化娛樂樣式日新月異,紛紛出現。在市場的刺激下,可以說一天一個變化。麵對各方麵的變化,應當說,我們的戲劇還在相當程度上以不變應萬變,或以小變應大變。某些作品似乎也曾做過這樣的創新或者那樣的探索,但嚴格講來,這種創新與探索還稱不上是根本性的、觀念性的。放眼全國的戲劇創作,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戲劇態勢已發生了較大的改觀,呈現出一種銳意創新的勢頭。回眸我們自己,我們應當有所作為,迎頭趕上。

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觀念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已無法完全使當代人遵從和就範,民主的空氣則愈益濃烈。新的時代必然呼喚新的文化藝術。然而,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戲劇卻沒有及時地更新自己,跟上前進的步伐。反而在不經意之間從藝術的中心位置被拋向了邊緣。例如本來已走進都市的戲曲團體,卻不得不再回到農村去尋找市場,這個回歸是悲哀而無奈的。然豈不知農村的市場也在變,如今農村的年輕人也在追求著新型的文化消費。老戲老演,老演老戲,就是在農村,又怎能長久地占據市場?麵對戲劇的這種境地,除去客觀因素,我們確實得認真從自身找找原因了。是不是我們的文化視野狹窄?是不是我們的生存技能單一?是不是我們的觀念陳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要認真地傳承和保護的,但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可以交給專門部門去研究和處理。我們大多數的戲劇工作者應該用一種新的時代眼光、新的思維去研究市場,研究本世紀觀眾對戲劇的選擇興趣,審視、挖掘、發現當代戲劇藝術繁榮的新支點。同時必須豐富我們的表現手段,變換我們的運作方式,努力踐行“三貼近”,創作出更多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這才是最要緊的工作。發展是硬道理,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抱殘守缺是沒有前途的。

?(二)關於題材

在以往的歲月裏我們的舞台藝術比較偏重於重大題材的創作,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國文化藝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比如秦腔眉戶有《千古一帝》、《西安事變》、《空海在長安》、《二虎守長安》、《西部風景》等,話劇有《軒轅黃帝》、《艱難時事》、《毛澤東的故事》、《白居易在長安》等,歌劇有《張騫》、《司馬遷》等,舞劇有《長恨歌》、《秦俑魂》等,這體現了我省的一種文化優勢,是可以引以為榮耀的。然而今天,隨著社會變革的迅猛發展,人們漸漸覺得,直麵當代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劇目似乎少了些,直麵人生、解剖人生的劇目似乎少了些。因此,當話劇《又一個黎明》出現在三秦舞台上的時候,頓時引發了一片驚喜。這個劇給我們的啟示無疑是多方麵的,而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它是一個看來很小的題材,卻映照出了那麼深刻的人生哲理。每個觀劇的人看後靈魂都會有所觸動,引起自省和深思,這就很了不起。它的社會效應和那些重大題材相比毫不遜色。

當然,重大題材的創作依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同時我們希望藝術家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當代普通人的生活,投向當代人的追求和情感,關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隻要寫得到位,市場將會向您敞開大門。這無疑是一片極為廣闊的天地。另外,寫重大題材,也切忌主題先行,切忌跟風投機,以今天某些人的短期需要、是非觀念來判斷曆史的是非,營造價值取向,切忌搞那種形式大於內容、舞台技術超過創作、舞台創作超過文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