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於豐富戲劇表現手段
這裏主要談談豐富戲曲的表現手段問題。戲曲的一大特點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寫意藝術,具有一整套程式化的音樂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以往戲曲的程式已滿足不了戲曲表現現實生活的需要,滿足不了一代又一代新觀眾對戲曲的欣賞需求。老戲老演,也許一個時期還能迎合一部分老戲迷的口味,可在諸多藝術形式百花爭豔的氛圍中日漸顯出頹勢,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現代戲簡單地走話劇加唱的路子,長此以往則難免會丟掉戲曲的獨特魅力和特點。這就自然提出了一個改革和豐富戲曲表現手段的問題。改革和豐富戲曲表現手段應當是提高戲曲表現生活能力的重要環節。改革和豐富戲曲表演手段的路子很寬,在已有程式的基礎上,創造新程式,譬如從舞蹈化的表演程式先行加以突破,就是一條路子。這幾年,陝西的戲曲表導演在這方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演員表演中加大了舞蹈表演的成分,但效果不十分盡如人意。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把戲曲舞蹈同舞蹈藝術的區別搞清楚。戲曲舞蹈直接訴之於觀眾的是劇情,而舞蹈語彙是在觀賞美的形式中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情緒的感染。因此,戲曲表演要側重從劇情出發,根據演員塑造人物的需要,借鑒舞蹈藝術的某些要素,創造出與特定劇種音樂唱腔相協調的表演形式,並通過反複的藝術實踐,使之相對固定下來,形成新的程式。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方麵不斷有所作為,戲曲表現生活的能力將會得到提高,戲曲的發展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戲曲的另一大特點是舞台上主要依靠演員的表演來點染環境,以表現戲曲的寫意空靈之美。不過,“門簾台帳”、“一桌二椅”這種古典戲曲美術體製,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顯得過於簡略、單調、呆板了,這種舞台樣式不能不逐漸被突破和變異。瑞典戲曲家阿皮亞說得好:“舞台藝術——一幅織在時間上的圖畫”。藝術形式導演中心製的確定以及當今藝術創作的自由性、多樣化,使舞台美術成為整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能為豐富戲曲表現手段提供又一門徑的新天地。陝西的戲曲舞台美術若以京、滬、蘇、浙為參照係,的確還存在一個如何豐富舞台的藝術表現力問題。伴隨著舞台美術的整體發展以及觀眾欣賞需求的不斷變化,戲曲舞台堅守隻是保持切末和一桌二椅的形態,顯然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適量增加舞台語彙要素,在程式、虛擬、浪漫表演的基礎上,加上現代的某些藝術成分,對戲曲藝術的展示有著積極的輔助和推動作用。但這裏有一個“度”的問題。豐富舞台的藝術表現力,不能是一味地追求舞台大製作。衝刺精品工程頂峰、同時劇作內容又需要大製作者,當然完全可以進行較大的舞台製作,適度地注重舞台美術與科技手段的結合,以更好地展示劇情,更好地烘托情境,促成更好的藝術效果。不是非常需要大製作的劇目,則切莫一擁而上,戲戲都來個大製作。那樣不但於戲的成功無益,反而會妨礙或削弱表演手段的正常施展。另外,還會因為大型的舞台道具布景不便於運輸,在簡易的舞台上無法安裝,而最終造成難以到農村、廠礦進行演出的情況。這一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五)完善改革及獎勵製度問題
要徹底解放藝術生產力,提高創作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創作繁榮,將我們的事業持續推向前進,改革是唯一的出路。目前,陝西藝術表演團體的體製改革形勢良好,通過改革實現精兵簡政,強強聯合,強化競爭意識,促使我們的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發揮自己的才能已是大趨勢。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也在不斷強化自身的現代管理思維,加大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力度,促使我們的戲劇藝術創作不斷地健康地向前發展。關於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涉及的具體問題很多,而且各單位情況也不大相同,我想,有一條應當是大家普遍遵守的原則,即各單位各團體的改革一定要有利於出作品,出人才,一定要有利於同市場經濟相適應,有利於藝術作品走上市場,一定要有利於調動藝術家的積極性、創造性。總之,一句話,任何改革都要以有利於藝術的發展、創作的繁榮為前提。
改革的精神,自然包括建立健全藝術創作的激勵機製問題。由於曆史及體製等諸多方麵的原因,陝西扶持戲劇藝術創作的獎勵製度一直沒有完全落實。與影視劇相比,戲劇劇本稿酬過於低微,付酬辦法不明確,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這種狀況,不可能不挫傷創作人員的積極性。近幾年因此而流失或改行的人才不在少數,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在市場經濟大潮湧動的今天,作為戲劇劇本的買方再也不能也不可能純粹用行政手段來製約作者,很難隻是要求創作人員總是無私奉獻。他們的勞動理應得到回報,劇作者的權益應該實實在在地得到保護。麵對劇本及演出市場化已經產生的一些相應的規則,我們搞文化藝術管理的同誌難道不應該盡快學會按市場規則辦事嗎?這個問題以前創作會上也講過,從今秋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起,省文化廳嚐試在進行劇目評獎時也要專門進行劇本評獎,對編劇進行獎勵。同時,還將逐步出台合理的劇本稿酬製度,使大家有一個可以遵循、參照的標準,以便具體施行。通過這些措施,來激勵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從一個方麵促進陝西戲劇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本文節錄自在2005年全省藝術創作會議上的講話)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