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煜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戰略性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人們見仁見智,互有啟悟。筆者現列四題,以作探討。

一、法德並舉,天下乃治

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搞好立法執法守法就行了,何必還要搞什麼德治,甚至把德治誤解為“人治”,與法治對立起來,這是一種很不正確的認識。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正是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江澤民同誌提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兩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製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的治國方略,與江澤民同誌的“三個代表”思想一脈相通,是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題中之義,也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學保障。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法德並用曆來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地位和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在中國古代,無論是以“人性善”為認識基礎的儒家倡導的德治,還是以“人性惡”為認識基礎的法家倡導的法治,都是封建統治者治理天下慣用的兩手,隻不過在不同的時期,運用兩手的程度和比重不同罷了。曆代王朝既用酷法嚴刑來防範百姓的反抗,又用封建的倫理來教化和麻醉人們的精神世界,以維持其風雨飄搖的政權。

現在時代變了,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德治、法治的目的、內容、主體都和封建時代有著本質的不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尤其需要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各展所長、相輔相成。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製性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勸導力和說服力導引社會成員的行為。兩者結合,才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就今天的市場經濟來說,它既是法製經濟,又是信用經濟,沒有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予以支撐,就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

必須指出,德治與人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人治作為法治的對立物,它既與法治相排斥,又與德治相排斥。人治淵於儒家思想,認為統治者的賢明是治國的關鍵。《禮記?中庸》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把國家的興衰係於少數統治者甚至皇帝一人身上。在中國封建時代,無論奉行德治思想還是法治思想,實際上都打著深深的人治烙印,實際上都是淩駕於法律之上的,始終擺脫不了少數人之治直至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的結果。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治國的主體不再是少數人,而是最廣大人民,包括根據人民授權管理國家事務的各級公職人員。今天的德治,包括兩方麵的要求,一是公職人員的道德建設,二是普通公民的道德建設。依靠最廣大人民的道德力量,結合法製的建設,以達到天下大治。所以說,我們講的德治與封建時代的人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兩個文明不可偏廢

有人認為,道德建設依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物質豐富了,社會道德風尚自然會好轉,社會文明水平自然會提高。筆者以為,這也是一種比較偏頗的認識。

誠然,道德作為上層建築,必然受經濟基礎的製約,我們不能離開物質資料的生產去空談精神領域的文明。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社會文明,反映社會的進步狀態和人類改造世界的積極成果,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大領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物質基礎,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就整個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來說,精神文明的整體發展水平總是離不開物質文明的整體進步程度。然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又都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它們的發展並不一定是同步的。那種認為物質豐富了社會會自然文明的觀點之所以是片麵的,就在於忽視了精神領域相對獨立、相對活躍的特點。古語說“貧寒出盜賊,富貴生淫欲”,道出了物質財富與人的精神心靈的複雜關係。貧窮可以促人奮起、使人自強,也可能使人鋌而走險、淪為盜寇;富貴可以使人幸福、快樂,也可使人墮落、腐敗。眾所周知,延安時期的物質生活是那樣的艱苦,可是卻有千千萬萬的有誌青年從國統區千裏迢迢投奔邊區,自願去過苦日子,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奮鬥。最近有學者去非洲考察,看到那裏物質生活比較落後,可是街道馬路上卻幹淨整潔,見不到垃圾,由此發出了貧窮並不等於蒙昧,富裕並不等於文明的慨歎。我國五六十年代,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可是精神麵貌卻是那樣熱忱向上,充滿革命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祖國要我去戈壁,打起背包我就走;祖國要我守邊卡,扛起槍杆就出發”,正是當時人們精神風貌的寫照。幾十年後,當人們告別貧窮走上富裕的時候,卻突然覺得精神變得空虛和茫然,在物欲橫流、追求金錢的競爭中身心感受著無奈和疲憊。有的人暴富了,吃喝嫖賭,醉生夢死;有的人發財了,橫行無忌,為富不仁。他們盡情享受著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卻不知道精神文明究竟為何物,甚而用汙言劣行有意無意地踐踏社會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