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建設上,隻講先進性要求,忽視廣泛性的宣傳,似乎一講道德就僅僅是指高尚的和特殊情況下的行為,而不包括平凡的和常規生活的行為。這種理解和做法,實際上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條件和人們的實際道德狀態。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逐步形成了11個社會階層,即:工人、農民、幹部、軍人、知識分子、私營企業主、個體戶、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外資企業的中方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中介機構的從業人員等。與此同時,企業經濟成分、產品分配關係、勞動就業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麵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難以避免地衍生出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總目標下,各利益主體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然而我們又不能不承認這些利益主體的具體利益、具體狀況是不同的。道德建設的重要方法,就是根據社會實際,區分不同群體層次,因材施教,分別要求。既要使大家都熟知和遵守基本道德規範和要求,又要依據不同的群體特點,擬定具體的、生動的道德要求,如文明市民守則、文明職員要求、文明村民公約、文明企業主規範等,使人們便於遵循,易於操作。要重視公益廣告的宣傳和街道村頭的標牌板報宣傳,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基本道德知識和禮儀要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耳熟能詳,自覺遵循。
四、治理失信,提高成本
據中國企業研究會分析統計,我國每年由於誠信缺失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有5855億元,其中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達1800億元,因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為55億元,因製售假冒偽劣產品造成的損失2000億元,因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2000億元。如此龐大的數額,相當於中國每個公民每年承擔490元的失信損失。這樣巨額的學費,我們還要繼續交下去嗎?
當前導致經濟生活中信用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這方麵見仁見智的探討也不少,但筆者以為其直接的原因,乃是失信成本的過低。所謂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為而付出的代價。失信成本主要包括道德成本、經濟成本和法律成本。由於失信程度不同,行為人付出的代價也不同。當失信成本低於失信收益時,經濟主體就可能主動選擇失信行為;當失信成本高於失信收益,並可能給行為者帶來損失時,經濟主體就會盡量避免失信行為以趨利避害。
當前,我國失信成本過低直接導致了失信現象的泛濫,主要表現在:
(1)道德規範約束乏力,道德失信成本低;
(2)必要的法律製裁不力,法律失信成本低;
(3)經濟機製體製不完善,產權不明晰,經濟失信成本低。
鑒於此,筆者以為,失信成本的提高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環境根本好轉的有效措施。首先必須加快經濟體製改革步伐,完善產權製度,健全嚴格的信用監控機製,提高失信經濟成本;其次是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失信法律成本;第三是注重輿論監督,加強道德教化,提高失信道德成本。隻有從以上幾方麵大大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為其行為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從根本上約束失信行為,使全社會的信用環境得到改善。
(作者係陝西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