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1 / 3)

《太陽的恥辱》在十月份出版了。馬丁割斷快遞郵包上的繩子,編輯贈送的六本樣書散在了桌子上,可他的心中卻充滿了沉重的悲哀。他想到,如果這書是在短短幾個月前出版的,他準會感到狂喜,他不禁將本來可能有的喜悅跟現在感到的冷淡作了一番對比。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可他的心跳並沒有因此稍稍加快,反而感到悲哀。它現在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了。這事充其量能讓他得到些錢,可他現在並不在乎錢。

他拿了一本書到廚房去,送給莫琳亞。

“是我寫的,”他為了打消她的疑惑,這樣解釋道。“就是在那間屋子裏寫的,我猜想,你送給我的幾大碗湯幫了大忙。收下吧。給你了僅僅作個紀念。”

他並不是在吹噓,也不想炫耀。他惟一的動機是想讓她高興高興,讓她為他感到自豪,讓她明白她對他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她把書擺在客廳裏,放在家裏那本《聖經》上麵。她的房客寫的這本書是件神聖的東西,是友誼的象征。它淡化了發現他是個洗衣工讓她受到的打擊,另外,雖說她一句也看不懂,可她知道書中的每一句都非常了不起。她是個思想單純、講求實際、勤勞幹活的女人,但是也十分富有天賦的堅定信念。

他看到文摘社每星期寄來關於《太陽的恥辱》的評論時,跟收到樣書時的心情一樣冷淡。顯然,這本書引起了轟動。對他來說,這不過意味著口袋裏要裝進更多的金錢。他可以為裏奇好好安頓一下,把許過的願全都兌現,還可以餘下很多錢,足夠建造那座茅草城堡了。

辛格特利·達恩利出版公司小心謹慎地在第一版印了一千五百本,可是第一批書評一刊出,第二版馬上印了第一版冊數的兩倍。這一版還沒有交貨,第三版五千冊的訂單又來了。倫敦有家出版社打來電報,尋求出版該書的英國版本,接踵而至的是法國、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翻譯這書的消息。這本攻擊梅特林克派的書出版的時機再好不過了。一場激烈的論戰被挑了起來。薩利倍和海克爾讚成《太陽的恥辱》中的觀點,為它辯護,他們倆這一次總算在一個問題上站到了一起。克羅克斯和華萊士站在反對立場上,而奧列佛·洛其爵士試圖提出一種折衷觀點,以便使之與他那一套宇宙理論相一致。梅特林克的信徒們糾集在神秘主義的原則周圍。切斯特頓就這個問題寫了一係列據稱不偏不倚的論文,卻把全世界都給逗樂了。整個這事件、這場辯論以及參加辯論的人,被蕭伯納雷鳴般地轟了一頓,好像給打進地洞裏去。不必說,擠滿比武場的是二流角鬥士,但是那塵土飛揚、汗流浹背、聲嘶力竭的場麵卻實在恐怖。

“這真是個奇跡,”辛格特利·達恩利出版公司寫給馬丁的信中說,“哲學批評性的論著居然像小說一樣暢銷。你挑選的題材再好不過了,一切條件也異乎尋常地有利。我們無需向你保證說,我們正在抓緊時機趕印。此書在美國和加拿大已經銷出四萬冊,新版的兩萬冊正在印刷中。我們加班工作,設法滿足市場需要。當然,我們也盡力促成了這種需求。我們已經在廣告方麵花費了五千美元。此書一定會創造銷售的新記錄。”

“我們冒昧地附上預約你下一本書的合同正副文本。請注意,我們已將版稅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這是任何穩健的出版社敢於付出的最高版稅率。假如你對我們的條件感到滿意,即請將書名填入合同中‘書名’一欄。我們對書的性質不作任何規定。任何題材的任何書都歡迎。如果你手頭有已經寫成的作品就更好。現在的時機好得不能再好了。”

“一收到你簽署的合同,我們將立即愉快地預付版稅中的五千美元。你明白,我們信任你,我們準備大張旗鼓地為你效勞。我們還希望跟你簽訂一份長期合同,比方說,為期十年,在此期間,你的一切作品,我們都將以單行本獨家出版。詳情容以後再談。”

馬丁放下信,在腦子裏算了一道算術題,算出一毛五分乘以六萬冊等於九千塊錢。於是他簽署了新合同,在書名欄裏填上《歡樂的煙霧》,寄還給出版商,同時還寄出二十篇短篇小說,那是他尚未研究出報紙上短篇小說的規律前寫出的。辛格特利·達恩利出版公司寄來的五千美元支票快得隻用了美國郵政一個來回所需的時間。

“莫琳亞,今天下午兩點鍾,我想帶你進城去一趟,”收到支票的那天早上,馬丁這麼說。“要不這樣吧,兩點鍾在第十四街和百老彙路的交叉路口等我,這樣更好些。我會去找你的。”

到了約定時間,她等在那裏了。準是鞋子,她對這個謎隻能猜到這麼個線索,等馬丁帶著她從一家鞋店旁走過,進了一家房地產公司時,她臉上流露出又吃驚又失望的表情。隨後發生的事情像一場夢,永遠留在了她的記憶中。文雅的先生們一邊跟馬丁交談,一邊仁慈地朝她投來微笑。一架打字機滴滴嗒嗒響了一陣。人們在一張很排場的文件上簽了名。她的房東也在場,也簽上了他的名字。一切結束後,她走到外麵的人行道上,她的房東對她說:“好啦,莫琳亞,這個月你用不著付我七塊半美元的房租啦。”

莫琳亞頓時驚得說不出話來。

“下個月,下下個月,都不用付啦。”她的房東說。

她語無倫次地對他表示感謝,仿佛受到了他的恩典。她回到北奧克蘭跟熟人商量這事,還向葡萄牙食品商請教了一番,最後才算弄明白,她付了多年房租的這座小房子現在真的屬於自己了。

“你怎麼不來買我的東西了?”當天晚上,馬丁下電車時,葡萄牙商品商走出店門跟他打招呼說。馬丁回答說,他現在自己不做飯了。老板請他喝了一杯。他注意到那是這家店裏最好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