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番花信風,又稱二十四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才目關。因止匕,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製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冬去春來,從小寒到穀雨這8個節氣裏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

人們在24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叫做這一候中的花信風。24番花信風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後。經過24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24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穀種下田畈”、“布穀布穀,種禾割麥”等。

二十四節氣都有它特定意義,它充分反映著作物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及自然現象。反映四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二分”、“二至”是節氣的轉折點。反映溫度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反映自然現象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以下分別說明各節氣的氣候學

立春的氣候學

含義依據傳統的排序方法,二十四節氣之首是立春。具體的日期一般為公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在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即為立春。

關於立春的“立”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注解的:“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一說,分別是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全麵總結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多樣,各地氣候相差很大,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但“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明顯,不能推廣到全國各地。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春天來了,萬物複蘇。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漸漸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麵上嬉戲,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似的浮在水麵。

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時間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相同,但作為春季的開始,還有點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端,它與黃河中下遊立春含義不一致。2月下旬,真正進人春季的隻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貼合實際。立春後氣溫上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端。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的代名詞。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在10℃~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變溫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處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槁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多,應該及時澆灌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參照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春天。

雨水的氣候學

含義雨水,氣候學上有兩層含義,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加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每年陽曆的2月1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雨水”節氣。雨水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初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這時節,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陸續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升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逐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需求較多。“春雨貴如油”,這時適當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尤其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還比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如果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成效。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問清溝瀝水,預防春雨過多而導致濕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薹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薹花肥,力求莢多粒重。華南已經開始雙季早稻育秧,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複雜,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影響很大。一方麵應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交通部門防寒防凍工作,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蔓延。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決定了越冬作物生長,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對三麥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溝埋墒,為排水防漬做好準備。

隨著雨水節氣的來臨,雪花紛飛、冷氣侵骨的天氣漸漸遠去,而春風拂麵、冰雪消融、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瀟瀟細雨的日子正迎麵走來。

驚蟄的氣候學

含義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含義是:春雷乍響,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晚各不相同,經多年觀察得出結論:

雲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每年的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