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初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大忙時節,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上升,雨水增加。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白雪飄飄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華南、東南部長江河穀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下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切忌盲目早播。驚蟄氣溫雖然上升很快,但是降水不多。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往往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需水較多,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常常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製約因素。植樹造林也要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水,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田間雜草也相繼發芽,要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應引起重視了。

春分的氣候學

含義在每年陽曆的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度,此時正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太陽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晝夜持續時間差不多相等,各為12小時。春分過後,太陽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有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另有《明史·曆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含義有兩方麵,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歐陽修對春分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濃濃的大好時節,我國的台灣省更是蘭花盛開的時節。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回來了,下雨時天空便會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曆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人赤道內。”

春分節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加,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

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加,我國平均氣溫已穩定通過10℃,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水充足,陽光燦爛,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往往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華南北部多為13℃~15℃,華南南部多為15℃~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冰消雪融,平均氣溫約5℃~10℃。這是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的好季節,植樹造林也特別適宜。但是,春分前後華南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侵入,氣溫明顯下降,最低氣溫可到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不斷侵襲,形成連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危害極大。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借助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及時播種。

此時,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不多,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關鍵所在。

春分過後,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度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至0℃以上,嚴寒已經過去,氣溫回升較快,特別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一起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天。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草長鶯飛,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呈現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上來講,這時江南的降水急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

清明的氣候學

含義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在《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更有的地方人們的掃墓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在二十四節氣中,隻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出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C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放,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清明一到,氣溫上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科t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快要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此時,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是農業的重點。:I匕方的旱作、江南早中稻進人大批播種的合適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人花期,要重點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適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下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生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也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管理,確保產量和質量。

穀雨的氣候含義每年陽曆4月20日、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的位置,即為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古籍《通緯·孝經援神契》記載:“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三月中,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

而《群芳譜》則有這樣的解釋:“穀雨,穀得雨而生也。”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羽;三候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加,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節氣,東亞高空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發生明顯減弱和北移,華南暖濕氣團比較活躍,西風帶自西向東環流波動比較頻繁,低氣壓和江淮氣旋活動逐漸增多。受其影響,江淮地區會出現連續陰雨或大風暴雨。

穀雨前後,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用明顯。雨水適宜,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若雨水過量或嚴重幹旱,則往往造成災害,影響後期作物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遊,不僅表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