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氣候學

含義每年的陽曆5月6日前後,為立夏節氣。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C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隻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人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禮記·月令》中是這樣解釋立夏的:“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到來,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競相出土日日攀長。

早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散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會從這溫暖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蛄(通稱蜊蜊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便可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迅速攀爬生長。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到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到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看重立夏節氣。立夏以後,江南開始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加,連綿的陰雨不僅會引起作物的濕害,還會導致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施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通常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造成大麵積的死苗、缺苗。應積極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大好季節。

“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插秧後要馬上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及時掃尾。

茶樹這時春梢發育較快,稍一怠慢,茶葉就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摘。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上升很快,但降水還是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更是引起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步驟。“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繁殖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滿的氣候學

含義每年陽曆的5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節氣,其含義是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經結果,漸飽滿,但尚未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從氣候特征來看,在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都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蘼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繁葉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意義:“小滿不滿,幹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多少,指出小滿時田裏假如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幹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穀奔秋”,小滿正是適合水稻栽插的季節。華南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麵積的多少有主要的關係;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緊密相連。華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幹春旱,大雨來臨又較晚,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到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足,平均僅40毫米左右,所以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華南中部夏旱更加嚴重。俗話有“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抵禦幹旱,不但要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而且尤其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預防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西北高原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生機勃勃。

在北方地區,此時宜做好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幹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侵襲。南方宜做好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蘖,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以後,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出現35oC以上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抓好防暑工作。

“小滿”時節謹防災。

芒種的氣候學

含義芒種,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每年陽曆6月5日左右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的位置。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穀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其含義是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非常急迫。晚穀、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大忙的季節。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是這個忙碌的時節最好的詮釋。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由此而來。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鵬(伯勞)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卯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他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嗚叫。

芒種是一個典型的表現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然過去,中稻、甘薯移栽到了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人返青階段,秧苗嫩綠,生機盎然。“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美麗風光。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還未移栽的中稻,應該馬上栽插,如果再拖延,因氣溫升高,水稻營養生長期變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幹旱和病蟲害,產量肯定不高。甘薯移栽最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甘薯過遲,不但幹旱的影響會增加,而且等到秋來時溫度下降,影響薯塊膨大,產量也將明顯減少。

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在此時進入黃梅季節。梅雨天的普遍特征是雨日多、雨量大,溫度高,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我國東部地區全年的降雨量約有1/3(個別年份為1/2)是梅雨季節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一般出現於6月份後。這時,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茂盛、需水較多的季節。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過後,冷空氣強度減弱北退,南方暖空氣相應北進,延伸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但這時北方的冷空氣仍有較強勁勢力,於是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對峙,形成準靜止鋒,出現了陰雨綿綿的天氣。相峙一段時期後,暖空氣最後打敗冷空氣,占領江淮流域,梅雨天氣終結,雨帶中心轉移到黃淮流域。江淮流域在這時正在搶種。

梅雨對莊稼非常有利,東部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如梅雨過少或來得晚,作物就會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