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到大暑日夜黃”,大暑時節對南方一些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講,一年當中最艱苦、最緊張、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季節正式拉開序幕了。當地農諺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獲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災害,保證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種,爭取充足的生長期。要依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之前栽完雙晚,最晚不能晚過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幹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非常快,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更加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麵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最高峰,要求田問土壤濕度占田問持水量的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引起落花落鈴,必須馬上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正午高溫時進行,避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恰逢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特別敏感。農諺有“大豆開花,溝裏摸蝦”,出現幹旱應及時澆水。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大多已拔節孕穗,快要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候,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但是,炎熱的大暑也有美麗的容顏,此時正是茉莉、荷花盛開的時期。芬芳沁人的茉莉,天氣越熱香味越濃鬱,給人潔淨馨香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怕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盎然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的氣候學
含義在每年陽曆的8月7日、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即為立秋節氣。曆書上說:“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穀熟也。”立秋後,穀物成熟,氣溫漸漸下降,月明風清,秋高氣爽。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一到,傳統意義上的秋天便開始了。盡管諺語也說“立秋之日涼風至”,但實際上,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緯度、海拔跨度都很大,這就決定了全國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散,秋陽肆虐,尤其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酷熱之中,故民間古來就有“秋老虎”
之說。氣象資料顯示,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持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人秋。平常年份裏,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腳步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信息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茂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需求都很急切,此時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的諺語。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裏,必須抓緊此時溫度較高的大好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田間管理。此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關鍵時期。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不好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進行,以免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跟上,農諺有“七挖金,八挖銀”,秋挖能夠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壯。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盡快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充足的熱量條件,爭取優質高產。播種太晚,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結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危害集中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抓好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馬上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籌備工作。
處暑的氣候學
含義處暑節氣在每年陽曆的8月23日左右。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快要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後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裏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處於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加,氣溫下降漸漸明顯。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捉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就是成熟的意思。
華南處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比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會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C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揚花。但是,因為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製,所以還會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華南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尤其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持續的年份裏,更感到“秋老虎”
的威力。西北高原進人處暑秋意濃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顯現初冬景象,牧草漸枯,霜雪日增。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變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裏的第二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還多。因此,為了保障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搞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綿陰雨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農忙時節。平常年份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分,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天不多,便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但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甫詩所述“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來臨。所以要特別關注天氣預報,做好充足準備,抓緊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做好搶收搶曬。
處暑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變大。晝暖夜涼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非常有利,莊稼成熟很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黃淮地區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獲,這時的連陰雨是非常不利的天氣。而對於正處在幼穗分化階段的單季晚稻來說,充沛的雨水又顯得特別重要,遇有幹旱要及時灌水,不然導致穗小、空殼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