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時期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點(2 / 2)

(二)轉移的半徑不斷擴展

最初,農民外出打工多在本縣或鄰近縣市。進入90年代後,許多農村勞動力不僅跨出了縣界,而且跨出了省界。據有關部門估算,1995年上半年。全國跨省流動的農村勞動力在2000萬以上,其中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沿海城市和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有的甚至跨出了國界,到國外尋求就業和掙錢機會。

(三)轉移方式多元化

進入90年代後,農村勞動力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合適的就業地點、工作單位、勞動行業。就轉移地域而言,農民可以留守本地農村,可以進入城鎮,也可以去異地農村;就轉移單位而言,農民可以選擇國有單位、集體單位或其他公有製單位,也可以選擇個體和私營單位、三資企業以及其他所有製單位;就轉移行業而言,他們可以堅持務農,或到第二、三產業部門工作,或從事兼業經營。

(四)轉移的程度不充分、不徹底

盡管,自進入90年代以後,農民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現在已達到8000萬左右,但是,由於受種種因素的製約,迄今加入流動行列並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人數還不到9億農民的20%。據有關部門統計,9億農民中遷入城鎮的有1.05億人,轉入農村非農產業的約6000萬左右,二者合計僅占農民總數的18%左右。其餘的農民中有4.6億多人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另外還有2.7億農村未成年的兒童和已喪失勞動力的老年人。所以,中國還遠遠沒有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所要求的農民流動任務,農民的真正流動隻能說僅僅是開始,離全麵流動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再者,那些已經從農村轉移出來的流出人員仍不同程度地帶有“農民性”,尚未切斷或完全切斷與農民的身份聯係,這表現出農民流動深度的不徹底性。比如,遷入城鎮的不少農民工,其戶口仍在農村,他們在農村還有一份土地,還有一份責任田。

(五)轉移的周期越來越長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初始階段,多是在農閑季節短暫外出。進入90年代後,常年外出的勞動力日趨增多。據一些省市提供的情況,目前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季節性外出與常年外出的大約各占一半。季節性流動集中在春節前後、夏收前後,秋收前後,一年三個周期。常年流動的民工集中在春節前返鄉,春節後外出,一年一個大周期。無論是季節性外出還是常年外出的民工,都在春節前後出現流動高峰,而且高峰期不斷提前。往年民工外出高峰期一般在過完春節一個月後,近幾年剛過完春節就出現高峰。

(六)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低

據農業部有關課題組調查,1993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由本地農民帶出的人數最多,占39.6%;居於第二位的是自發外出的,占31.5%;居於第三位的是由外地親戚朋友介紹出去的,占20.2%;有組織外出的為數較少,如外來人員招工外出的占1.4%,由農村集體安排外出的占3.8%,由政府或民間職業介紹所安排的占3.5%。《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1期發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個課題成果也表明,有組織流動不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