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振興,農村要發展,農民要進步,離開了現代科技和教育是難以想像的。科教興農的“農”,絕不僅僅指農業,而是必須包括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內的“農”。過去我們那種單純把眼光盯在農業生產上的做法,所帶來的已不僅僅是經驗,同時還包括許多深刻而慘痛的教訓。今天,我們必須準確而完整地把握科教興農的對象,增強我們管理、教學、科研和推廣服務的針對性,從而切實提高其有效性。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十二億多人口,九億在農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穩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動權”。
人是社會的主體,農村社會的主體就是農民。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集中地表現為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妥善解決與否,關係著農業、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可以說,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我們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走了許多彎路,留下了許多教訓,歸納起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忽視了農民。
農業生產力的解放首先是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人的解放,這靠什麼呢?這就要靠充分調動農民的勞動經營積極性和創造性。而農民勞動經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必須建立在他們相應的民主權利和物質利益的基礎上。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農村改革20年的基本經驗,首先就是“必須承認並保障農民的身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製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這是政治上正確對待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大問題,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業是農民的活動,農村是農民的社會,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的主體。農民的狀如何,直接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狀況如何。我們對農業、農村的態度和政策,說穿了,首先是對農民的態度、是對農民的政策。
真正的發展,最終是人的全麵發展。一般看來,農民的發展可以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工具或手段。其實,從長遠和終極來看,農民的發展才是目的,是根本的和最終的目的。過去我們單方麵地強調生產的發展,有意無意地回避對人的發展的起碼的尊重,說穿了是物對人的異化,是手段對目標的異化。誠然,社會的發展需要依靠人的進步,要轉變人的觀念,要提高人的素質,要用科學技術武裝勞動者,要極大地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但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呢?人是社會的主體,一切的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一切的發展最終也是人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已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在“三農”工作中,務必確立這樣的一種觀念——把農民的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先目標。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過程,都必須依靠農民,必須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問題,這是一個牽動全局的戰略問題。千萬不要忘記,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必須明確,農民的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前提,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與最終目標。在此,農民教育便是作為農民發展的基礎工作而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忽視了農業教育和農民教育,任何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都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