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將鮮薑去皮切成末,野山椒剁細,鮮小米辣洗淨切圈。將野山椒末加胡椒粉、豉油熬成汁水。加入蔥油、美極鮮、精鹽、味精、香油、醋、鮮沙薑末兌勻,兌成酸辣味汁。主料製淨,用精鹽、料酒、米酒、薑蒜、小米椒、芹菜、香菜頭洋蔥醃製4~6小時。

將醃製過的主料汆水後,放入特製潮式鹵水鹵熟,取出放冷後,用刀片成片、擺三疊水形裝盤、淋上沙薑鮮椒等料兌成的酸辣汁,撒上香菜即可。

適應範圍:此味適於冷菜調味、以雞、鴨、鵝等尤佳。

代表菜肴:“鮮椒仔鵝脯”“鮮椒酸辣水晶兔”

注意事項:掌握調味比例、辣度適度。

泡椒酸辣味

特點:酸辣鮮香,爽口不膩。

用料:泡椒油、泡椒、薑蒜米、精鹽、料酒、胡椒粉、香醋、鮮湯、香菜、雞精、精煉油。

製作:主料洗淨改刀,出水或過油。配料製淨經汆水,或製熟入盆墊底。鍋內下泡椒油,下泡椒(改刀)、薑蒜米、胡椒粉炒香上色摻鮮湯,下料酒、精鹽、主料、雞精、香醋,入味後倒入盆內輔料上,淋入燒熱的泡椒油,撒上香菜即可。

適用範圍:此調味適於酸辣葉湯菜,色澤要求紅亮、味酸辣的菜肴。烹飪原料應用廣泛,葷素均可。

代表菜肴:“酸湯美人手”、“紅湯麵塊泥鰍”。

注意事項:色澤一定要紅亮,味純正。

老油酸辣味

特點:酸辣味濃,鹹鮮嫩燙。

用料:特製火鍋老油、薑蒜米、郫縣豆瓣醬、蠔油、胡椒粉、料酒、醬油、醋、白糖(少許)豬油、鮮湯、色拉油、嫩肉粉、蔥花、香菜、生粉。

製作:主料改刀成絲狀,用嫩肉粉、精鹽、料酒、生粉拌勻碼味上漿,淋上少許精煉油待用。輔料泡發脹待用。鍋上火,放油下郫縣豆瓣、薑蒜米、蠔油、胡椒粉炒香,摻入鮮湯、料酒、精鹽、白糖少許,下主料略燒入味,加味精、醋。另將漲泡發熟的輔料盛入盆中。將鍋內主料連汁倒入盆內輔料上。鍋上火放老油燒熱,淋在主料上,撒蔥花、香菜即可。

適應範圍:半湯菜製作,葷素皆宜。

代表菜式:“苕粉牛柳絲”、“酸辣鱔絲”。

注意事項:主要質地要細嫩,采用水滑、油滑、汆水均可。苕粉、粉絲、蕎麵、蕨粉等均要煮熟發製。

蒜汁酸辣味

特點:鮮辣爽口,鹹酸香醇。

用料:大蒜、紅小米辣椒、美極鮮、魚露、老抽、生抽、米酒、老陳醋、味精、胡蘿卜、洋蔥、香菜、青紅椒、高級清湯、香油。

製作:將大蒜剁茸,紅小米辣切成細顆圈,主料製淨、泡發或漲發汆水晾冷後待用。洋蔥、香菜、青紅椒、胡蘿卜、香蔥洗淨待用。鍋上火,下高級清湯,將洗淨的洋蔥、香菜、香蔥、青紅椒塊、胡蘿卜等入鍋,下美極鮮、魚露、老抽、生抽、米酒用中火熬成豉油汁,撈去鍋內渣不用。晾冷後加入蒜茸汁、小米辣圈、老陳醋、精鹽、味精,勾對成酸辣味汁。將汆水或製熟後晾冷的主料,改刀成形裝盤,淋上酸辣味汁、香油,點綴紅椒圈即可。

適應範圍:此味適於製作涼菜,葷素均可。

代表菜式:“蒜汁酸辣粉皮絲”、“蒜汁酸辣蕨根粉”。

注意事項:此味調味油不宜太大,要清爽,掌握好用料比例。蒜汁略重。

茄汁酸辣味

特點:紅豔湯鮮,酸辣開胃。

用料:番茄、番茄醬汁、泡椒紅油、料酒、精鹽、胡椒粉、味精、薑蒜片、蔥段,混合油、鮮湯。

製法:主料初加工改刀、碼味。番茄去皮,一部分用攪拌機打茸,一部分切丁。鍋上火,下混合油、泡椒紅油。番茄醬汁、胡椒粉、薑蒜片炒香上色,摻鮮湯、料酒、番茄顆,燒沸去浮沫,下入碼味的主料煮熟即可。

適應範圍:豆類較佳,魚頭、魚片、魚塊、魚唇、劃水、魚肚均可。

代表菜式:“酸湯片片魚”“酸湯花魚頭”

注意事項:鹽定味,番茄提酸上色,紅油增辣上色,味精提鮮。不可用醬油。此味也可燒製排骨、牛腩、牛尾、但主料宜先製熟。

十一、魚香味型

魚香味是川菜常用複合味型。它源於民間獨具特色的烹魚方法。其基本調味品是泡辣椒、豆瓣醬、醬油、白糖、薑蒜、蔥、醋。其特點是酸甜鹹辣兼備,薑、蔥蒜味突出。它不壓味,色澤紅亮。由於調味原料的不同,烹調方法多種多樣,烹調中魚香味調製出現了多種魚香味風格。以下是幾種魚香味調製方法。

魚香味①(炸、拌)

特點:色澤紅亮、鮮辣鹹酸微甜,魚香味濃。

用料:泡椒粒、鮮椒粒、鹽、白糖、醋、薑蒜米、蔥花、紅油辣椒、香油、魚辣子醬。

製法:主料用明礬泡漲,用清水漂去礬水。入油鍋炸酥脆撈出晾冷待用。泡椒粒、鮮椒粒用高油溫燙斷生,冷卻後加鹽、白糖、醋、香油、紅油、薑蒜米、蔥花、魚辣子醬、主料拌勻即可入盤。

代表菜式:“魚香脆胡豆”、“魚香酥豌豆”。

應用範圍:筵席冷菜,佐酒佳肴。

注意事項:現做現拌,這樣才酥脆。掌握好用料比例,口味才純正。

魚香味②(浸漬法)

特點:色澤金黃,酸辣甜鹹,濃鬱鮮香。

用料:泡辣椒茸、泡菜鹽水、紅糖、精鹽、薑蒜米、醋、味精、醬油、生菜油。

製作:將泡辣椒茸、泡菜鹽水、紅糖、精鹽、醋、醬油、薑蒜米、蔥花、生菜油放入盆內,然後摻入鮮開水。鍋置火上,下油燒至六成熱,放入主料炸幹水分,酥香脆時撈出,放入盆內調料中拌勻,蓋閉2小時,揭蓋即可食用。

代表菜式:“魚香漬蠶豆”、“魚香漬黃豆”。

適用範圍:適應用於經油溫炸過,口味酥脆的蠶豆、豌豆、黃豆等豆類原料。

注意事項:生菜油、泡菜水、紅糖、泡辣椒突出民間風味,開水量要視主料多少而定,要充分考慮主料的吸水量。

魚香味③(炒)

特點:色澤紅亮,酸甜鹹辣兼備,薑蔥蒜味突出。

用料:泡辣椒(剁細)、精鹽、醬油、白糖、醋、料酒、薑蒜米、蔥花、味精、鮮湯、水澱粉、混合油。

製法:將鹽、醬油、白糖、醋、料酒、味精、水澱粉、鮮湯(少)入碗內勾成滋汁。主料改刀成形,用料酒、精鹽、水澱粉碼好芡。配料切絲。鍋內下混合油,燒五成熱下主料炒散籽時,下泡椒茸、薑蒜米炒出香味、油呈紅色時,下配料炒斷生、烹滋汁,下蔥花,翻轉簸勻吐油時出鍋即可入盤。

代表菜式:“魚香肉絲”、“魚香腦花”。

適應範圍:適於動物原料較嫩的部位。魚類的絲、片、丁、條均可采用此烹調方法。

注意事項:炒泡椒、薑蒜米時不宜用大火。一定要炒香上色。糖醋和味增香增色,用量不能超過鹹味。鮮湯與水澱粉對汁要恰當,一定要待芡汁糊化後,芡汁緊裹肉絲上再裝盤,才能達到裝盤後亮油不亮汁的技術要求。

魚香味④(炸或炸溜)

特點:外酥肉嫩,魚香味濃鬱。

用料:泡辣椒(剁細)、豆瓣醬(剁細)、精鹽、醬油、白糖、醋、料酒、薑蒜粒、蔥花、味精、鮮湯、澱粉、精煉油,雞蛋,幹細澱粉,吉士粉。

製作:主料改刀,入盆內用精鹽、料酒、蔥薑碼味幾分鍾,揀去蔥薑不用,用吉士粉、幹細澱粉、雞蛋液調勻,放入四成油溫中炸透至熟撈起,待油溫回升至七成熱時,再放入主料炸至外酥內嫩、呈金黃色時撈出擺盤。鍋內留油下泡椒茸、豆瓣茸、薑蒜米炒香上色,至油呈紅色時,烹入碗內裝的由醬油、鹽、白糖、醋、料酒、味精鮮湯、水澱粉對成的滋汁,待汁液呈起泡吐油時、淋滾油少許,撒蔥花,澆淋在盤中主料上即成。

代表菜式:“魚香蚧柳”、“魚香菊花帶子”。

適應範圍:筵席熱菜,運用廣泛。

注意事項:淋熱油注意不能傷油,以免油汁分離。做炸溜菜時主料也可直接粘吉士粉和幹澱粉。炸的菜式帶魚香味汁碟蘸食,酥脆效果更佳。

魚香味⑤(蒸)

特點:鮮辣鹹酸,回味略甜,色澤紅亮。

用料:鮮紅尖椒小米辣、泡椒油、胡椒粉、蔥米、薑米、白醋、白糖、精鹽、化豬油、料酒、精煉油、蔥花。

製法:主料改刀後用料酒、精鹽、薑蔥碼味後,去掉薑蔥,淋上少許化豬油拌勻。鮮椒剁椒、鮮紅尖椒、小米辣一起剁碎成鮮椒剁椒。泡椒油、胡椒粉、薑蒜米、白糖、白醋、精鹽拌勻,抹在整個主料上,上蒸鍋用旺火蒸約7分鍾,撒上蔥花,淋上燒滾的精煉油即可。

代表菜式:“魚香鮮魚肚(魚泡)”、“剁椒魚香劃水”。

適應範圍:魚類較佳,海鮮貝類等也有較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剁椒酸度不太酸、因此少加點白醋提酸,鹽味要夠。

豆瓣魚香味(幹燒)

家常魚香味主要采用郫縣豆瓣提味、增紅。

特點:色澤紅亮、亮汁亮油,魚香味濃。

用料:郫縣豆瓣、精鹽、醬油、料酒、白糖、醋、薑蒜片、馬耳朵蔥、味精、鮮湯、熟菜油。

製作:主料製淨砍成節,入鍋內煮或蒸熟,也可入鹵水中鹵熟。鍋內下油,下豆瓣醬、薑蒜片炒香上色,摻鮮湯,加鹽、醬油、料酒、主料燒入味後,下白糖、味精,然後加入鮮椒顆、蔥顆、醋,收汁亮油裝盤擺形,再將鮮椒蔥顆放主料上即可。

代表菜式:“魚香椒香排骨”、“魚香燒豬肘”。

適應範圍:筵席大菜、風味菜肴。

注意事項:不管是燒或幹燒,醋要起鍋時才放最佳。

豆瓣醬沒有泡椒的味,因此醋多放點。

剁椒魚香味

剁椒魚香味是采用湘菜調味品剁椒來調製魚香味。剁椒顆粒較粗,其味與泡椒酸辣味相同,配與大蒜、蔥花、薑米、白糖、白醋也可以達到魚香味效果。

特點:色澤紅亮,酸甜鹹辣兼備,薑蔥蒜味突出。

用料:剁椒、精鹽、料酒、白醋、白糖、味精、胡椒粉、化豬油、精煉油、薑蒜米、蔥、蔥花。

製作:主料治淨,用精鹽、料酒碼味後待用。取一碗放入剁椒、胡椒粉、精鹽、白醋、白糖、薑蒜米拌勻,再拌入少許化豬油。將拌勻的調味品均勻地抹在主料上,上籠用旺火蒸7~11分鍾熟後取出,撒上蔥花。鍋內燒油至七成熱,淋在蔥花和主料上即可。

適應範圍:剁椒也可采用炒、燒等烹調方法;蒸最具風味。

代表菜肴:“魚香剁椒魚唇”、“剁椒聖子皇”。

注意事項:掌握好魚香味各料比例、蒸製火候、時間。

野山椒魚香味

野山椒魚香味采用雲南、廣西產的,用各種顏色的瓶裝山椒品種做成的調味品調製而成。成菜不一定是傳統魚香味的色澤紅亮。而是色澤黃綠,辣酸鹹甜,薑蒜蔥味突出。

特點:色黃亮,鹹甜酸辣兼備,薑蔥蒜味突出。

用料:黃小米山椒、薑、蒜米、蔥米、白醋、白糖、香油、味精,冷鮮湯少許。

製作:黃小米山椒剁細。主料煮熟改刀,有的主料炸酥待用。小米山椒、冷鮮湯、薑蒜米、精鹽、白糖、白醋、香油拌勻,澆淋在主料上;或拌勻抹在主料上。

運用範圍:最適於冷菜製作,也可加泡椒油。適於家禽、家畜、水產、蔬菜等原料。

代表菜肴:“魚香三黃雞”、“魚香酥黃豆”。

注意事項:小米山椒酸辣味強烈,不可放太多,酸度不夠可加白醋和泡菜水。

泡椒茄汁魚香味

泡椒茄汁魚香味運用少量番茄醬提色。此味特別適於海鮮品製作,微辣,色澤紅亮,突出主料鮮味,適於海派川味製作。

特點:色澤紅亮、鹹酸甜微辣,薑蔥蒜味突出。

用料:泡紅椒、番茄醬、精鹽、白糖、白醋、味精、薑蒜米、蔥花、精煉油、水澱粉、高湯。

製作:主料治淨、碼味過油。鍋內留油放泡紅椒、薑蒜米炒香,下番茄醬炒香上色,摻入少許高湯。下白糖、川鹽、主料燒至收汁時,下白醋、味精、水澱粉收汁淋明油發亮時,撒蔥花即成魚香濃汁。

適應範圍:筵席大菜、川式海鮮製作。適於水產、家禽、蔬菜製作。

代表菜肴:“魚香大蝦”、“魚香海鮮串”。

注意事項:注意辣椒用量,微辣略甜酸、小魚香味,才不壓海鮮品本味,突出鮮味。

十二、醬香味及醬香味係列

醬香味就是利用各種不同風味的醬汁調味品——甜麵醬、芝麻醬、花生醬、排骨醬、海鮮醬、柱候醬、XO醬、沙茶醬等分別互相配合,分別配以精鹽、辣椒、薑、蔥、胡椒、白糖、醬油、味精、香油,調製出各具特色的醬香味型,適於炒、爆、燒、蒸、糖粘、炸、烤(蘸味碟)等多種烹調方法。

醬香味是川菜常用味型之一,廣泛用於冷熱菜式。醬香味的特點是醬香濃鬱,鹹鮮帶甜,適於燒、爆炒、糖粘、炸收、醬醃、烤等烹調方法。以下是醬香味型幾種烹調方式。

醬香味①(爆)

特點:醬香回甜,油而不膩。

用料:甜醬、醬油、薑片、青蒜、白糖、精鹽、味精、混合油。

製法:主料洗淨,入鍋煮至剛斷生即可。撈出晾冷,切長片,青蒜苗切馬耳形。鍋置旺火上,下油燒約六成熱時下主料、薑片、精鹽爆至吐油時,下甜麵醬炒轉,再下醬油、白糖、青蒜、味精炒勻入盤即成。

代表菜式:“醬爆羊肉”、“醬爆連皮狗肉”。

適應範圍:適於煮熟的原料,如豬肉、羊肉、狗肉、牛肉等。

注意事項:主料煮時不宜太軟,剛熟即可,爆時才香,主料切配時,片不宜太厚;烹調時先放鹽,旺火高油溫菜肴才幹香有味。

醬香味②(炒)

特點:肉色金黃,醬濃蔥香,回味微甜。

用料:甜醬、白糖、混合油、精鹽、料酒、味精、蔥白、水澱粉。

製法:主料切成二粗絲,放碗裏加精鹽、料酒、水豆粉拌勻。蔥白切6厘米長細絲,用冷開水漂在碗裏。鍋置火上,下油燒約七成熱時,下主料炒散籽發白,下甜麵醬、白糖、味精炒成金黃色,起鍋盛入盤中,再將蔥絲擠幹水分撒在主料上麵即可。

代表菜式:“京醬肉絲”、“京醬兔絲”。

適用範圍:動物原料較細嫩部位,魚肉、豬、羊、牛裏脊、兔肉等。

注意事項:操作前甜麵醬要稀釋,烹製中放甜醬時不宜油重,烹的滋汁中水澱粉不宜過多,醬油宜少,以防色深。炒製時要將醬炒香,注意麵醬鹹度。

醬香味③(醬燒)

特點:色澤棕黃,質地脆嫩,醬香味濃。

用料:甜醬、精鹽、白糖、味精、鮮湯、化豬油。香油。

製作:主料改刀成形。炒鍋置火上,放菜油燒六成熱,下主料炸至表麵皺皮撈出。鍋內放化豬油,燒四成熱時放甜麵醬炒香,加少許鮮湯,放主料、精鹽、白糖燒至汁濃亮油時加入味精、香油推勻入盤即成。

代表菜式:“醬燒冬筍”、“醬燒苦瓜”、“醬燒鴨子”。

適應範圍:適於時令鮮蔬、質地細嫩脆爽的根莖原料及家禽、蔬菜等原料。

注意事項:掌握火候,以炒香,不焦為宜,鮮湯油量不宜過多,成菜亮油略帶汁為宜。

醬香味④(粘糖)

特點:甜香酥脆,醬香濃鬱。

用料:甜麵醬、白糖、清水、熟菜油。

製作:主料治淨,鍋置中火上,燒至四成熱油溫,入主料炸至色黃、酥脆撈出。鍋洗淨置小火上放清水、白糖,加熱至小泡濃稠時,加甜醬炒勻出香味時離火,倒入主料翻炒至均勻粘裹上糖泥後冷卻裝盤。

代表菜肴:“醬酥桃仁”、“醬香腰果”。

適用範圍:幹果類,夏果、花生仁、鬆仁等。

注意事項:選料完整無黴爛。掌握好炸主料火候。粘糖時翻炒要快,收“汁”時要輕、慢、粘裹均勻,不成大團即可。

醬香味⑤(炸收)

特點:色澤棕紅,醬香味濃。

用料:甜麵醬、香油、白糖、精鹽、味精、鮮湯、熟菜油、蔥。

製作:主料洗滌幹淨,改刀成形,鍋內放油燒至六成熱,放主料炸至棕紅色浮於油麵撈出。鍋內留油,加蔥、甜麵醬,炒出香味,摻鮮湯主料、精鹽、白糖收至入味亮油時加味精、香油晾冷入盤成菜。

代表菜肴:“醬香豆幹”、“醬酥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