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進取也要善於采取曲折的方式
五代南唐有位畫家叫鍾隱,他從小喜歡畫畫,經名師指點,自己又刻苦練習,年紀不大就成了名。從此,家中的賓客絡繹不絕,有求畫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討畫藝的,當然也有巴結奉承的,好不熱鬧。要是換了膚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可是鍾隱對這一切卻無動於衷,每天仍然在書房裏潛心作畫,除了萬不得已,一切應酬的事全讓家人代勞。無意之中,連自己的新婚妻子也給冷落了。
鍾隱的妻子對丈夫有些不太理解了。
一天,鍾隱正在畫畫,他的妻子悄悄走進書房,幫他研墨,鍾隱感謝地向她點點頭,繼續作畫。妻子幾次欲言,又幾次閉口,最後實在忍耐不住,說道:“你何必自己困擾自己,你已有萬貫家財,才華也受到世人的讚賞,還有什麼值得你這樣每日辛苦呢?”
鍾隱放下手中的筆,從書架上取下一幅畫,在妻子麵前打開,說道:“你看這上麵的鳥畫得怎麼樣?”
妻子說:“我不懂畫,說不出門道,不過我覺得那鳥像活了似的,翅膀正在動。”
鍾隱又取出另一幅畫,打開放在妻子麵前,問道:“你再看看這幅畫怎麼樣?”
妻子搖搖頭說:“這怎能跟那幅相比,那鳥畫得呆頭呆腦,像是貼上去的。”
鍾隱把畫輕輕卷起,笑著說:“誰說你不懂畫?看得很準,隻是那第一幅是別人畫的,第二幅才是我畫的。雖說在畫山水畫上我已經有了點功夫,可畫花鳥還差得遠呢。你說,我怎能不練習呢?”
妻子終於理解了丈夫的心思。
鍾隱深知,自學一年,不如拜師一天。要想畫好,必須有名師指點,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處打聽哪有擅畫花鳥的名師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師學藝。可是打聽了很久,也一無所獲,鍾隱心中十分煩惱。這一天,他與故人侯良一起吃酒,酒到酣處,二人的話也就多了。鍾隱訴說了自己的苦惱,並問候良是否能給引薦個擅畫花鳥的名師。侯良說:“這你可找對人了。我的內兄郭乾暉就很擅長畫花鳥畫。我妻子說,有一次他畫的牡丹,竟把蜜蜂給招來了。不過這個人性格古怪孤僻,別說收學生,就連自己畫的畫兒也輕易不給人看。更怪的是,他畫畫還總躲著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學去。”
鍾隱倒覺得郭乾暉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如此保守,恐怕必有訣竅。可是怎麼才能接近他呢?這倒得費費腦筋了。
鍾隱是個倔脾氣,什麼事隻要他想做,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做成。他四下打聽,聽說郭乾暉要買個家奴。他想,這倒是個好機會,我不妨扮個家奴。一來可以進郭府,二來可以看到郭乾暉畫畫。
於是,鍾隱打扮成仆人的樣子,就到郭府應聘去了。
郭乾暉見鍾隱長得非常機靈,就留下了他。
在郭府,鍾隱每天端茶遞水,打扇侍候,什麼雜活兒都幹。他畢竟是富家子弟,一切生活起居從來都是由別人照顧,哪裏幹過這些粗活?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惟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暉畫的畫,那可真是名副其實的上乘之作。
鍾隱想盡辦法,堅持不離郭乾暉左右,希望能親眼看見他作畫。而每次作畫,郭乾暉不是讓他去幹這,就是讓他去幹那,想方設法把他打發走。就這樣,鍾隱雖然賣身為奴,還是沒有看到郭乾暉作畫。
一連兩個月過去了,鍾隱還是一無所獲,幾次他都產生了走的念頭,但心中又總是還有一線希望使他留下來。
再說鍾隱的家裏,鍾隱賣身為奴去學畫的事情誰也沒有告訴,連他的妻子也隻知道他是出遠門,去會朋友。鍾隱畢竟是個名人,每日高朋滿座。可這些日子,朋友來找他,家人都說他出門了。問去哪兒了,又都說不知道。一次兩次,搪塞過去,時間一長,人們就起了疑心。最後連家人也疑心重重,特別是鍾夫人,非要把他找回來不可。
一天,郭乾暉外出遊逛,聽人家說名畫家鍾隱失蹤了兩個月了,連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兒。再聽人家描述鍾隱的歲數和相貌,郭乾暉覺得這個人好像在哪兒見過。細一想,想起來了,跟家裏的那個年輕的人相像,他也正好來家裏兩個月。
“怪不得他總想看我作畫呢”,郭乾暉恍然大悟,“不過他倒真是個好青年,能帶這樣的學生,是老師的幸運。我也就後繼有人了。”
郭乾暉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把鍾隱叫到書房裏,說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為了學畫,你不惜屈身為奴,實在使老夫慚愧。我多年來不教學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這樣虛心好學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將來你會前途無量的。”
鍾隱終於以執著的求學精神感動了郭乾暉,名正言順地成了他的學生,郭乾暉把自己多年的體會和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鍾隱。
鍾隱是個老實人,對生活、對藝術,他的態度是老實和執著的,但是,他也是非常圓滑的。首先,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並堅持努力;其次,他知道,靠自己蠻幹是不行的,必須有名師指點;最後,為了學習,他不惜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賣身為奴,所以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該撒手時就撒手
這一課沒有哪個學校開設,這一課卻人人都應學會,這一課叫:學會認輸。
學會認輸是什麼?一個人如果聽慣了這些詞彙:百折不回,堅定不移,前仆後繼,永不言悔……那麼,他需要學會認輸。
學會認輸,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張臭牌時,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隻有傻子才在手氣不好的時候,對自己手上的一把臭牌說,咱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勝利。當然,在牌場上,大多數人在摸到一張臭牌時會對自己說,這一盤輸定了,別管它了,抽口煙歇口氣,下回再來。可在實際生活中,像打牌時明智的,卻少之又少。想想看,你手上是不是正捏著一張,舍不得丟掉?
學會認輸,就是在陷進泥塘裏的時候,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塘。有人說,這個誰不會呀!不會的人多了。那個泥塘也許是個不適合自己的公司,也許是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也許是個“三角”或“多角”戀愛,也許是個難以實現的夢幻……
生活中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泥塘裏是怎樣想的?他們會想,讓人家看見我爬出來一身汙泥多難為情呀;會想,也許這個泥塘是個寶坑呢;還會想,泥塘就泥塘,我認了,隻要我不說,沒人知道!甚至會想,就是泥塘也沒關係,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可以出汙泥而不染……
學會認輸,就是在被狗咬了一口時,不去下決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在被蚊子咬了一口以後,不氣呼呼地非要抓住“元凶”不可……
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不懂,誰又不是傻子。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被另一類狗咬以後,很難做到不去跟狗叫勁。至少我們常見到這樣的人,他不承認現實中有“蚊人”和“走狗”,他永遠在抱怨蚊子的可恥和狗的卑鄙,到處尋找報複“小人”的契機,並且總是張口就來一句“狗日的,氣死我了……”來證明他正與狗在講理。
學會認輸,就是上錯了公共汽車時,及時地下車,另外坐一輛車。
這也好懂,隻是人們這樣的行為,一旦不是在公共汽車上出現,自己就不太願意下車了。比方說,如果是一樁婚姻,一個寫了一半的劇本,一個正從事的發明,難!於是就努力向售票員證明是他的錯,是他沒有阻止自己登上汽車;於是就努力說服司機改變行車路線,教育他跟著自己的正確路線前進;於是就下決心消滅這輛汽車,因為消滅一個錯誤也是件偉大的事業;於是說堅持坐到底,因為在999次失敗後也許就是最後的成功。
人生道路上,我們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語彙弄昏了頭,以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死不認輸,從而輸掉了自己!學會認輸應該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臭牌教過我們,泥塘教過我們,蚊子和狗也教過我們,隻是我們一離開這些老師,就不願從上錯了的車上走下來。
記住:該認輸時就認輸,該撒手時就撒手。
敢於往回走
有這樣一道智力測試題:
敵我雙方隔著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要走完這座橋需要兩分鍾;橋的兩頭各有一個崗哨,敵方哨兵每隔一分鍾就出來巡視一次,既不讓我們的人過去,也不讓他們的人過來。現在,我方欲派一名偵察員過去執行任務,而且橋是惟一的通道。我方偵察員如何才能順利通過?
答案其實並不複雜:我方偵察員用一分鍾走到橋中間,此時敵人的哨兵恰好出來,他也剛好轉身往回走,這一往回走就給敵方哨兵造成錯覺,把他當作自己人吆喝了回去。
仔細品味,這個問題卻是頗值得品味的。類似這樣的難題,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無論是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還是在商場、情場上,或是在官場、球場上,我們都會遇到被敵人和對手堵住去路的問題,都會遇到別人絕不讓你走“橋”的另一半,而你卻必須由此過去的難題。
這樣的難題我們都遇到過不少。開始時不是一籌莫展,就是硬往前撞。撞,固然表現了足夠的勇氣,但在某種情況下,勇氣隻會幫倒忙,隻會使你前功盡棄,做出毫無價值的犧牲。隨著人生閱曆的增長,特別是隨著失敗次數的不斷增多,我們在遇到這種難題的時候,就會像智力題中的偵察員一樣,在適當的時候“往回走”了。
然而,“往回走”必須是以“往前走”為前提。不往前走,也就不可能為自己創造往回走的機緣,也就更不存在轉過身來繼續往前走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往回走”不一定都是出於計謀。在更多的情況下,“往回走”是為了表現善意、真誠與謙虛,而不是為了表現我們的足智多謀。因為,在更多的情況下,守住那另一半“橋”不願我們順利通過的,隻是對手而不是敵人。
我們都碰到過這種情況,例子不勝枚舉——當我們的計劃臨時有變,我們想到的事情沒有如期發生,有人爽約,你掙到的錢比你認為的少,有人沒經同意就任意改動你的計劃,你的時間比你計劃的要少,發生意想不到的事——它們在不斷地發生著。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個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經常利用這樣的借口即當我們的計劃改變時,我們會感到受挫。然而,這取決於你的重點是什麼。是堅持某個死板的寫作計劃還是親近你的4歲女兒更重要?錯過一次30分鍾跑步同將混亂的東西整理好等值嗎?最普通的問題是:“什麼更重要?是得到我想要的,保持我的計劃,還是學會順其自然呢?”很明顯,要想成為一個更平靜的人,你必須對靈活性所給予的重視勝過堅硬死板(顯然,有例外存在)。你也會發現預計計劃的某一部分會改變,這是有助益的。如果我們在計劃中為這種不可避免性做出一些讓步,那麼當它們發生時我們可以說:“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