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發現,如果你立下目標要變得更加靈活,那麼一些美妙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你會覺得更放鬆。因為你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在焦慮和煩惱上。你要學會相信自己會遵守最後期限,達到絕大部分的目標,並且完成你的責任——盡管事實是你可能必須輕微地改動你的計劃(或甚至是完全地變更)。最後,你周圍的人也會覺得更加輕鬆。如果萬一你的計劃必須要改動,他們將不會感覺像如履薄冰一樣。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獲得智慧
生活是最嚴厲的老師。與學校書本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生活的教育方式是:你得首先遭受挫折,然後從中汲取教訓。大多數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犯錯誤和從錯誤中悟出道理,所以隻是一味地逃避錯誤。他們卻不知道,這種行為本身已鑄成大錯;還有一些人犯了錯誤卻沒能從中汲取教訓。這些都是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總是循環往複地犯著自己以前曾經犯過的錯誤。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在學校,你可能會因為沒犯錯誤而被認為是聰明的學生;而在生活中,你的智慧恰恰是因為你犯過錯誤,並且能從中汲取教訓。如果一個人真正從所犯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那麼他的生活就會發生改變。那麼,他獲得的就不是經驗,而是智慧了。
在犯了錯誤之後,絕對不要采取下麵的行動:
(1)說謊或否認,掩飾自己的行為。說謊的人總是說:“我沒做那件事,”或者“不,不,不,那不是我幹的”,或者“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我發誓……”之類的話。還有一類人犯了錯誤後,習慣於說:“噢,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情況會好起來的。”或者“出錯了嗎?哪裏出錯了?”或“不要著急,事情會如你所願的。”
(2)指責別人,開脫自己的責任。這類人犯錯後往往會說:“這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或者“如果我妻子花錢不大手大腳的話,我就不會落到如此的地步”,或者“如果沒有孩子拖累的話,我早就很富裕了”;他們也會說:“顧客隻是沒有注意到我的產品”,或者“我的雇員對我不忠實”,“他們說得不清楚”,還有“這是老板的錯”等等。還有些人會說:“因為我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業不如意”,“如果再給我點時間的話,我會做好的”,或者“噢,我再不想變富了”,或者“人人都這樣,我為何不可……”
(3)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人經常說的話是:“我早就告訴過你那樣做不管用。”或者“這件事太難了,不值得我投入這麼多的精力,還是換個簡單一點的吧!”或者,“瞧,我都做了些什麼啊?我不想自找麻煩了。”假如一個人說:“我所得到的教訓就是再也不那樣做了”,那麼,這個人也許還沒有領悟到犯錯誤的重要性。如此多的人活在一個貧窮的世界裏,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那樣做了”,而不是說:“我很慶幸自己犯了錯誤,因為我從這次經曆中受益不淺”。避免犯錯誤或浪費犯錯誤機會的人,不能算具備較高的智慧,在事業上的成就也會受到限製。
學會充分利用失敗的價值
失敗從不會讓人高興,但一旦你學會利用它,它就會為你做出積極的貢獻。比起重複過去的成功來,失敗是個更好的老師。重複過去的成功不見得使你學到新東西,而失敗則肯定能給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從一個組織得一團糟的聚會中學會怎樣組織一個成功的聚會,你也可以從一係列失敗的方案中理出比較可行、比較成功的方案。總之,隻要你動腦解剖失敗,從失敗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對失敗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失敗采取了正確的態度,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失敗所打倒,屢經失敗而不悔的堅強毅力也就自然產生了。
那麼,應該怎樣麵對失敗呢?
(1)避免說“失敗”這個詞語。成就卓著的人很少使用“失敗”二字,這個詞使人壓抑,聽起來似乎意味著一個人的末日來臨。他們更喜歡使用“過失”、“弄糟”或“不良結果”等詞彙來表達遇到的失敗。
(2)別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失敗不僅是結果,它還是態度。當事情辦糟的時候,不要本能地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你怎樣描述自己,你很可能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反複多次地自稱為失敗者,不僅意味著將成功無望,而且還會限製自己的潛能。
(3)事先擬定防止失敗的計劃。幫助自己擬定一個防止失敗的計劃,經常自問:“如果這事發生,最壞的後果將會怎樣?”假想失敗能促使你明確地考慮實際選擇。你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確保你度過那段時光嗎?如果你的單位向你發來一份解雇通知,你有能力另起爐灶嗎?記住:漢字的“危機”就包括“危險”和“機會”兩種含義。
擴大自己的支持係統也十分重要。失敗後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家庭和親友,要善於從他們那裏尋求幫助。
(4)學會理智地麵對失敗。一位名叫傑克·馬特森的美國教授開設了一門課程,學生們戲謔為“失敗101”。馬特森讓他的學生設計無人購買的商品模型。於是,學生們設計了倉鼠用的熱水浴缸和在颶風中飛行的風箏。
這些設想都十分荒唐可笑,注定不會成功。但有幾位學生將挫折視為革新而非失敗,在心理上一點兒沒有失敗的顧慮,他們倒覺得可以自由自在地大膽設想製作。由於大多數學生要經過五次失敗後才能找到適當的工作,因此他們認識到決不能將失敗視為最後的定局。馬特森說:“他們學著重新裝彈,做好再次射擊的各種準備。”
學生們還發現了失敗的兩種方式,連續不斷地試驗多種設想被馬特森稱之為“遲鈍、愚笨的失敗”。試驗的過程十分冗長,使人感到困乏,繼而放棄之。“明快理智的失敗”指的是構思數種設想,然後迅速齊射。“失敗是勘測籌劃未知領域的自然形式,”馬特森說,“所以,應把你每次試驗的內容壓縮得盡量小一些。”
(5)永不服輸。有一位青年企業家經營的建築公司業務很不景氣,企業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況。他當時才25歲,他不願宣告破產,於是向家裏借了一些錢處理了善後事宜。後來,他又繼續獻身建築業,努力學習管理的訣竅,並“壯著膽子”貸了一筆款,重新經營起他的企業,為了使自己再遇到困難時能順利渡過難關,他還和數家銀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
這個企業家謹慎地擴大自己新公司的業務,他甚至還參加了大學商業管理等課程的學習。1988年,他終於獲得成功。即使如此,他也從不自我滿足,他時常用過去的窘境激勵自己,他說:“對於所取得的成績,我不敢有絲毫的自我滿足,我總是努力改進我的業務;使它百尺竿頭,更上一層。”
正是由於懷有這種態度,並經過失敗的磨礪,他才使自己在後來的歲月中保持了長足發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相信你也一定會成功的。
利用失敗的契機,重新認識事業目標
蜘蛛猿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它是生長在中南美洲、很難捕捉的一種小型動物。多年來人們想盡方法,用裝有鎮靜劑的槍去射擊、或用陷阱捕捉它們,都無濟於事,因為他們的動作實在太快了。後來,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一個窄瓶口的透明玻璃瓶內放進一顆花生,然後等待蜘蛛猿走向玻璃瓶,伸手去拿花生。一旦它拿到花生時,你就可以逮到它了。
因為當時蜘蛛猿手握拳頭緊抓著那顆花生,所以它的手抽不出玻璃瓶,而那個瓶子對它來說又太大了,使它無法拖著瓶子走。但它十分頑固——或者是太笨了——始終不願意放下那顆已經到手的花生。就算你在它身旁倒下一大堆花生或香蕉,它也不願意放開手中那顆花生,所以,這時狩獵者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抓到它。
有些時候,為了追求更適合自己的目標,你就必須先放下手中的“那顆花生”。這不是見異思遷,而是你願意改變一些習慣,使自己更有彈性,願意在嚐試新的方法之前,先放棄一些現有的利益。
人生是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失敗有時並不是由於你的能力、學識的不足,而是由於你錯誤地選擇了目標,而失敗正是給予了你一個重新思考、從錯誤中解脫的良機。
美國著名的不動產經紀人安德魯最初是葡萄酒推銷員,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不知道還能幹什麼,於是他認為自己的目標就是“賣葡萄酒”。最初他為一個賣葡萄酒的朋友幹活,接著為一名葡萄酒進口商工作,最後同另外兩個人合作辦起了自己的進口業務,這並非出自熱情,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說:“為什麼不?我過去一直在賣葡萄酒。”
生意越來越糟,可安德魯還是拚命抓住最後一根稻草,直到公司倒閉。他不改行,是因為他不知道還能幹什麼。
事業的失敗迫使他去上一門教人們如何開業的課,他的同學有銀行家、藝術家、汽車修理工,他逐漸認識到這些人並不認為他是個“賣葡萄酒的”,而認為他是個“有才能的人”、“多麵手”,他們對他的看法使他拋棄了原來的目標。
他開始猛醒,仔細分析,探索其他行業,檢查自己到底想幹什麼。最後,他選擇了和夫人一起開展不動產業務,使他取得了推銷葡萄酒永遠不能為他帶來的成功。
生活往往借失敗之手,促使你進行這一次次的探索和調整。
許多職業專家認為,一個人一生中至少要經過兩三次變換,才能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特長的事業,而確定自己合理的目標,則需要同樣長的一段時間。
學會“繞圈子”
明代嘉慶年間,“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麵奏,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以故意揭短罪,傳旨把李樂的嘴巴上貼上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麵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罵,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顏“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