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保護自己的利益,避免別人的傷害(1 / 3)

避免別人的傷害

圓滑有時比老實更有用

蒯通是範陽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誅滅暴秦,蒯通也乘時而起。當時,武信君武臣受命進取趙地,聲勢浩大,蒯通見事有可為,白頭巾紅臂帶打扮一番去見範陽縣令,範陽令幾日來正膽戰心驚,見蒯通如此打扮,覺得很奇怪。

“白巾者,為吊你縣令大人;紅帶者,為賀你縣令大人也。”蒯通說,“天下大勢不可阻擋,城內城外都說你是死定了。不過,幸虧遇上了我蒯通,說不定也還能逢凶化吉呢。”蒯通將反秦形勢,範陽形勢,縣令既往,何去何從分析得頭頭是道。又許諾保證隻要歸降武臣,依然可做縣令。如此如此之後,勸得縣令寫下降書。然後,蒯通又出城找武信君去了。這時候的蒯通連武信君都沒見過麵呢!

幸虧武信君早已聞知蒯通賢士大名,很恭敬向他請教平治之策。蒯通說,一味攻打,自然也可勝利,但時間尤慢,代價也大。莫若勸降納降,不戰而屈人之兵。武信君很是讚成。於是,派他招降範陽令。

範陽令開門歸降,轟動燕趙各城,一時間,各縣令爭先恐後獻城開門,武臣兵不血刃,傳檄而下燕趙之地30餘城。

蒯通初試鋒芒,聲名大振。但接下來幾年,他卻又回家隱居了,天下形勢因陳勝吳廣軍的失敗變得撲朔迷離,他要看一看。

漢王三軍,大將軍韓信進軍齊國,正待渡河之際,酈食其勸降齊王成功,韓信欲罷回軍。蒯通則認為機會來了,星夜去見大將軍。韓信聽說是當年傳檄定千裏的名賢蒯通來了,喜得趕緊詢問進退之大策。蒯通力主繼續進軍齊國。以幾十萬大軍乘機掩殺毫不設防的齊國,等於是既摘了酈食其的果子,又賣了那位好不容易成功的可憐儒生。韓信不信,此策也隻好先在一邊放一放。

不過,僅僅這麼看蒯通還是不夠的,他之所以力勸韓信攻齊,還是看上了天下即將出現的三分格局。當時,楚漢相爭,你死我活而難分勝負,主動權實際已落入韓信之手。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所以,韓信已成為雙方拉攏爭取的重點。蒯通則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韓信能據齊自強,崛起於楚漢之間,鼎足而立。養精蓄銳,擴大力量,一旦天下有變,即可發兵出擊楚漢,收拾殘局。應該說,如此帝王之策而又有如此天賜良機,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是,蒯通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失算了。韓信回避了蒯通的建議,他認為漢王待自己不薄,自己也沒有多大的野心,不必招致天下非議。任憑蒯通如何勸說,韓信隻是不聽。蒯通害怕起來,隻得佯瘋避禍,做了巫師。

後人分析,蒯通此番遊說失敗,有兩個大的失誤:一是交淺而言深。在當時,他與韓信還未達到很深的關係,不過是個食客而已,顯然難與韓信討論個人前途命運等莫測大事。二是沒有真正擊中韓信的要害。“我不負人,人自負我”,以及“人未負我,我自負人”是決定韓信此番態度的關鍵一點,而這不是不可駁斥的。韓信想做齊王已是暴露了欲望,劉邦難道不會疑慮他還要天下嗎?怕天下非議,那麼此事已經引起非議。既然要齊王與要天下都會引起非議,何不要了天下呢?而一旦真得到天下,又複有誰再非議?而且,有了天下照樣可以好好對待劉邦,借此報恩也未嚐不可。有小信而忘大信,慮小崽而失大患,可惜蒯通並沒有擊破韓信的夢幻。

事還未完,韓信後來被呂後設計擒獲,監刑之際,才想到後悔不聽蒯通之言。遲了!可由此又帶累了蒯通,他被從齊抓來,劉邦下令“烹之”。

蒯通又一次顯示出自己遠勝於酈食其的權變圓滑。當時,酈食其麵對齊王的責難,他隻要答應阻止漢軍的進攻,還有可能取得信任,至少也不至於被煮熟了。可他就是不答應。“要殺要煮,絕不改口”。

蒯通不同,他連呼冤枉,搬出蹠犬吠堯,名為其主實為自己辯護,竟然又死裏逃生。不僅免於被烹,後來還當了相國曹參的幕客。

正是圓滑使蒯通逢凶化吉,擺脫了危險,如果他僅僅是一個老實人的話,就很難保全自身的性命了。

運用模糊的語言為自己爭取利益

一般情況下,當一個人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對自己的表述沒有肯定的把握和信心的時候,常會說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來。如果評論完某個人或某件事,闡述一個觀點以後,就會加上“不過,有時也會……”一類的話,以便防止自己的看法一旦不符合事實時有台階可下。

如果不牽扯到什麼利益衝突,我們對這種表達方法會很反感的,不肯定也不否定,讓人覺得他“永遠正確”。但是,一旦擺到談判桌上,它的作用就大了。

政治家們幾乎都是高手,他們會把事物的兩麵性巧妙地融進自己的語言,因而,我們經常能在電視或新聞中領受這樣的外交辭令:“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應慎重考慮,我們願為此做出積極的努力……”。這樣的回答,在你弄不清他現在到底考慮得怎樣又做得怎樣的時候,他已經做了“圓滿”的答複了。這是模糊語言的妙用。

在商場上亦是如此。商務談判中有時會因某種原因不便或不願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暴露給別人,這時就可以把你輸出的信息“模糊化”,以便既不傷害別人,又不使自己難堪。特別在以下場合,模糊語言會有奇效:

(1)對方要求你表態,而你認為時機未到。你可以這樣回答:“可以,代我向董事會通報一下情況後,我將以最快速度轉告貴方。”表麵上是答應了,而事實上是否定了,雖然“以最快速度”給人以率直、爽快的感覺,實際上那時說不定又有若幹以董事會名義提出的意見反饋回來,這全看己方的實際需要。

(2)試探對方,激發對手情緒。對方越想知道你的態度,你就越用模糊不清的回答或故意曲解他的意思,迫使他不厭其煩或不勝其煩地申述他的原意,使他情緒波動,暴露出更多的真實意圖。

(3)保護自己不受對方牽製或駕馭。談判中為了防止對方限定己方的答話範圍,常常得跳出圈外,也可采用模糊語言加以應付。比如,賣方問及對價格條件的選擇時,買方為了防止過早被固定話題,做了這樣的回答:“是采用離岸價格(FOB)還是到岸價格(CIF),各有優劣,我們將認真比較,研究對待,爭取盡早給貴方答複。”這種用積極的態度和模糊語言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所構成的防線,一般很難讓對方打開缺口。

(4)拒絕對方的意見。用模糊語言,表示不同意見,既不致使雙方難堪,又可以達到拒絕對方的目的。比如當對方陳述完畢之後,己方可以這樣說:“也許你這樣做是對的,不過,我們仍然無法最終肯定……。”或者可以這麼說:“我們基本上讚同你的看法,但是,我們畢竟各自代表本公司的利益,你說是嗎?”這種表達,既給對手以一定的肯定,不至於危及談判的順利進行,又否定了對手的意見,還給他以合作的、建設性的、抱有誠意的姿態,這種效果不是簡單的反駁或拒絕所能達到的。

(5)幹擾思維,轉移視線。在談判進程中,利用體力消耗帶來的注意力鬆懈和戒備心理進入低潮的時候,可用模糊語言將對己方不利的問題暫時轉移或促使對方進入設計好的疑問中苦思答案。

某公司與這一地區的幾家供貨單位都有業務關係。一次,和其中一家談判時,價格問題久爭不下。這時,公司談判人員突然拋出一個新問題:“據傳,貴方把附近幾家工廠的散裝水泥按出廠價收購,然後再重新灌裝銷售給我們,有這麼回事嗎?”

“哪有這回事。”

“哦,外麵有這種說法,我們想證實一下。”

“不可能的吧?廠裏的事我們不會不知道呀!”

“我們也不相信貴方會這樣做……”

雙方順著這件事談開了,一方表示“將信將疑”,另一方則賭咒“這絕不可能”,等買方說“時間不早了,讓我們輕鬆一下,明天再談”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下次再談的時候,賣方心理無形中多了一個幹擾信心的負擔。

此外,模糊語言在刺探情報、拖延時間以及對以後發生的事情推卸責任等方麵都有獨到的作用,應在商務談判中注意挖掘。

努力淡化別人對你的妒忌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遭受別人的嫉妒,老實人也不例外。一位日本心理學家認為,引發妒忌的條件主要有四種:一是各方麵條件與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居於優位。二是自己所厭惡而輕視的人居於優位。三是與自己同性別的人居於優位。四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居於優位。

但他又指出,由於“妒忌是在本人還未覺察時通過迅速無比的心理檢查而產生的”,所以,這四個條件中任何一個若與下列否定條件重複,妒忌將不再發生:其一,本人無意加以比較,或看破了形勢,認為自己無法達到那個高度,或二者生活在不同層次的世界。其二,妒忌的對象不在自己身邊。其三,別人的優位是通過艱苦努力得到的結果。

知道了妒嫉產生的原因和不產生的因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淡化別人對你的妒嫉了。具體可參考如下建議:

(1)介紹自己的優位時,強調外在因素以衝淡優位。如一件事辦妥了,不要強調“我”,而要功勞歸於“我”以外的外在因素“團隊”中去,從而使人產生“我要是有團隊的大力幫助也能辦妥”這樣借以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暫時平衡。“我”在無形中便被淡化了優位。

(2)言及自己的優位時,不宜喜形於色,應謙和有禮以淡化優位。人處於優位自是可喜可賀之事。加上別人一提起一奉承,更是容易陶醉而喜形於色,這會無形中加強別人的妒嫉。所以,麵對別人的讚許恭賀,應謙和有禮、虛心,不僅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妒嫉,而且能博得對你的敬佩。

(3)不宜在優位者的同事、朋友麵前特意誇獎優位者。當同事、朋友各方麵條件都差不多,作為不會對此妒嫉的旁人,一定不要在優位者的同事、朋友等麵前特意誇獎優位者。否則,不僅會引發和加強其對優位者的妒嫉,還可能同時妒嫉你與優位者的密切關係。

(4)突出自身的劣勢,故意示弱以淡化優位。當你處於優位時,注意突出自身的劣勢,就會減輕妒嫉者的心理壓力,從而淡化乃至免去對你的妒嫉。

(5)不宜當眾“我們怎麼怎麼”,而給人以“厚此薄彼”之嫌。在眾人麵前談到某群體中的某人時,你若說“我們很要好”、“我們怎麼怎麼樣”之類的話,對方很容易產生“你厚他薄我”的冷落感。因為這種複數關係稱謂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對方會覺得被你稱為“我們”中的人員是優位的而滋生妒嫉。

(6)強調獲得優位的“艱苦曆程”以淡化妒嫉。如果我們處於優位確實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取得的,那麼不妨將此“艱苦曆程”訴諸他人,加以強調以引人同情,減少妒嫉。

(7)切忌在同性中談及敏感的事情。女性之間的妒嫉多半因容貌而起。而女人又往往因為容貌姿色才處於優位。男性之間的妒嫉大多因名譽、地位、功業所致。男人對社會活動能力、工作成績、創造手段等最為關注,也最易導致相互妒嫉。避免這些話題,就能夠減少許多來自別人的不必要的嫉妒。

不攬自己不想辦的事情

(1)辦不好的事還是不辦為好。當同事或親友托你辦某事時,當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時,請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滿口應承。至少也要冷靜1分鍾,在大腦中轉一個圈子,考慮這件事自己能不能辦得到,辦得好。把自己的能力與事情的難易程度以及客觀條件是否具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然後再做決定。

為同事或親友辦事,應該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如果不幫他辦,可能會感覺情理上不太對勁,有時事情盡管很難辦,也不得不勉強答應;作為下級,對於上司委托給自己的事,雖然不樂意,但又不好拒絕。這種搪塞性的應承,可能會對自己產生不利。你可能沒有考慮到,如果為了一時的情麵接受自己根本無法做到或無法做好的事情,一旦失敗了,同事、親友、上司就不會考慮到你當初的熱忱,隻會以這次失敗的結果來評價你。

如果你認為這是上級拜托你的事不好拒絕,或者害怕因拒絕會引起上司不高興而接受下來,那麼,此後你的處境就會更艱難。所以,辦事要量體裁衣,自己感到難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氣,說聲:“對不起,我實在無能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別人?”或者“實在抱歉,我水平有限,隻能讓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撐著答應,將來誤了事,那才對不起您呢!”這樣,你才是真正會辦事的人。否則,將來丟臉的肯定是你。

(2)不該辦的事就不能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辦自己的事情時,有時要涉及到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麵的利害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

有些事情,不該辦時就不能辦,一旦辦了,可能就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害。當有人違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辦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任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麵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幹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汙,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無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請你代其完成工作時,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類情況,都應拒絕。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在社會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既然承擔了某種社會責任或契約,就應該踐約。如果,當他們不能完成任務時,你也為他們去分擔責任,那你是明幫暗害他們,因為那樣做束縛了他們的自信心,助長了他們的依賴性。

的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體會。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話,更是叫人頭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之話了。

不過,當你經過深思熟慮,知道答應對方的要求將會給你或他帶來傷害時,那麼,就應該拒絕,而不要為了麵子問題,做出違心的事來,結果對雙方都無好處。

(3)辦不了的事就設法推托。一些比較不錯的朋友托我們辦事時,我們為了保全自己的麵子,或為給對方一個台階,往往對對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並不是你想辦就能辦到的,有時受各種條件、能力的限製,一些事是很可能辦不成的。因此,當朋友提出托你辦事的要求時,你首先得考慮,這事你是否有能力辦成,如果辦不成,你就得老老實實地說,我不行。隨便誇下海口或礙於情麵都是於事無補的。

當然,拒絕別人的要求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說話技巧大學”的一位教授說:“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也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之話了。”

的確,在承諾與拒絕兩者之間,承諾容易而拒絕困難,這是誰都有過的經驗。

有人來托你辦一件事,這人必有計劃而來,最低限度,他已準備好怎樣說。你這方麵,卻一點兒準備都沒有,所以,他可是穩占上風的。

他請托的事,可為或不可為,或者是介乎兩者之間,你的答複是怎樣呢?許多人都會采取拖的手法。“讓我想想看,好嗎?”這話常常會被運用。

但有些時候,許多人會做一種不自覺的承諾,所謂“不自覺的承諾”,就是“自己本來並未答允,但在別人看來,你已有了承諾”。這種現象,是由於每一個人都有怕“難為情”的心理,拒絕屬於難為情之類,能夠避免就更好。

但要記住,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卻很少有人會用寬宏的尺度去諒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因此,拿破侖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替領導“背黑鍋”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在某些情況下,當上級把某些事故的責任推到你身上時,你必須學會“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級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級卻指責你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例如,在某機關中就出現過這樣的事。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檢查。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舊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這事比較急,當天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把通知放在桌上就行了。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準備齊全。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甘心為上級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那麼,是不是在領導錯怪了自己之後,都不要去申辯呢?當然不能簡單地下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上述例子,便可以發現,局長之所以如此責怪主任,主任之所以不能申辯,是因為事關局長自己本身。假如事情不是這樣,那就另當別論了。別人一時有難,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拉他一把,確實是應該的。但要把這樣做的後果想清楚,不能什麼事都無條件地承擔,不管他是什麼人。

一家公司出了一樁嚴重的事故,上級部門要來追查責任。負責人對下邊的人懇求說:“你們就說那天我有事正好不在,是你們自作主張,隻要我免於處分,我自有辦法保護你們。”

有幾個下屬竟然同意了。他們中間,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認為,頭兒對我不錯,關鍵時刻不能出賣他。有的則想,這是大夥的事,也不能叫頭兒一人承擔,他倒了,我們也沒個好,不如先保下他再說。還有人認為,頭兒要我們保他,不保也不行,保就保吧。

這種替上司“背黑鍋”的行為是十分危險的。

一般而言,有關工作的指示和命令,是由上級發出的,下屬隻是執行而已。照理說,責任是在上級。

希望通過幫助上級逃避責任來解救自己,是十分幼稚的想法。責任是大家共同承擔的,好比好多人抬一塊大石頭,一個人扔掉了,另一個肩膀上隻會重點而不可能輕點。

這是顯而易見的。隻有大家共同來承擔責任,每個人所得到的才是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事情有大小,責任也有輕重。有的下屬習慣於替上級“背黑鍋”,萬一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為了防患於未然,作為下屬,平時就該對工作的責任界限分辨清楚,各辦其事,各行其責。

不要以為替上級“背黑鍋”將來總會有些好處。“好處”應該是光明正大爭取來的,用“背黑鍋”的辦法去換,既不光彩,也未必合算。或許,上級能給予你的好處,比起你“背黑鍋”所受的損害來,隻有百分之一。

所以,如果有人來求你,讓你替他分擔責任時,你一定要搞清這種責任的性質,不可隨便答應,以防後患。

當然,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請求、幫忙的事兒像這麼嚴重的畢竟不多,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事情無論大小,都應小心對待。為人處世,首先要懂得自我保護,使自己的利益、名譽等不受損害。以下幾種情況必須積極為自己辯解開脫,千萬不可輕易“背黑鍋”。

(1)如果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惡性事故,是某種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或政治影響的事故,則不管怎麼樣,都應該據理為自己申辯。這裏已經不存在情麵和技巧的問題。如果你仍然為顧全上級的麵子而把苦果往自己肚子裏吞,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2)在涉及到觸犯國家法律的事情時,也應該毫不客氣地、實事求是地進行有力的申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要為上級或某人掩飾,就隻能是害了自己。而且,在法律麵前,誰也不可能徇情保護你,也不要寄希望於那些虛假的承諾。

(3)如果是某些其他人為了推卸責任而往你身上栽贓,或者是有人對你有意見而故意向上級打小報告,陷害你,那麼,你完全可以進行申辯,以有力的事實向上級證明你的能力和忠於職守,並揭露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的種種詭計。否則,你隻能吃啞巴虧。

防止別人利用你的弱點

有些人會找出人們感情上的弱點,使人們心理有壓力,去迎合那個製造壓力的人,事後才知受騙。老實人更是經常成為這種場合的受害者。作為老實人,怎樣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防止被別人利用呢?

首先,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向別人讓步或感到被人利用時的感覺是什麼?是誰用什麼話或何種舉動來激起你的情感?一旦確定了能影響你的決定因素後,先將這些因素排除掉。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弱點,你仍可以擺脫別人的支配,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這樣不僅自己愉快,別人也會尊重你。現在,看看你有沒有以下弱點。

(1)易生惻隱之心。一些玩弄“我好可憐”把戲的人,擅長欺騙別人。遇到這種人時要自問:“此人是否在玩弄我的同情心?”另一種慣用手法是哭泣,兒童的眼淚能說流就流,而且還會選擇父母中間軟的一位來實施淚攻勢。有些成年人也用哭來提出他們的需要。

(2)容易感到內疚。最常見的一種操縱別人的手段就是使對方感到內疚。有人很會裝出一副自我犧牲或可憐巴巴的樣子,其實他們都是這種感情敲詐的行家。

(3)害怕衝突。很多優柔寡斷的男女為避免衝突,常常會對任何事情委曲求全。在父母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中成長的人,往往會憎恨任何形式的不和;在那些父母小心翼翼掩飾衝突的家庭中長大的子女,往往會有一種“必須保持良好關係”的觀念。

(4)被諂媚所蒙蔽。孩子在父母即將懲罰他們時,會用熱烈摟抱或親吻表示愛,使父母心軟下來從而使他們逃避懲罰。成年人之間也常用這種手段。諂媚能蒙蔽你的洞察力,使你甘願順從別人。

(5)害怕別人不同意。許多聰明有見識的人竟不能忍受別人不喜歡自己。這些不實事求是的人永遠不知道,一味地為得到別人讚同,會犧牲自尊和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6)對自身地位缺乏安全感。處於特定位置的人(如父母、經理或監護人),既有權利也有一定職權和負有責任,當受到一個提出不公平合理要求的人指責或威脅時,受威脅人會因對自身地位沒有安全感而做出讓步。

(7)不能忍受沉默。想控製你的人會用一種冷峻傲骨的態度對待你。時間一長,你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抗拒的感覺,開始與之斤斤計較。

(8)擔心與眾不同。“如果和別人不一樣,必定是自己有問題”的觀念是造成此種心理的主要原因,但你要知道:第一,別人的所為不一定對;第二,如果你僅僅以別人為標準,就會失去肯定自己、按自己的價值標準生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上述弱點,為了避免被別人利用,就要有意識地克服,逐漸使自己從容易成為“受害者”的“老實人”群體中分離出來。

不要因別人的誤解而妥協

卡裏和斯泰因曾經打賭,卡裏說:“我如果送給你一個鳥籠,並且掛在你的房中最顯眼的地方,那麼,我保證你就會去買一隻鳥回來。”

斯泰因笑了起來,說:“養隻鳥是多麻煩的事情啊,我相信我不會去做這樣的傻事的。”於是,斯泰因就去買了一個鳥籠,並且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鳥籠,讓斯泰因掛在自己房中最顯眼的地方。果然沒有過幾天,隻要有人一走進斯泰因的房間,就會忍不住問他:“斯泰因,你的鳥什麼時候死的,為什麼死了啊?”

斯泰因回答道:“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

“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呀?況且是如此漂亮的鳥籠。”人們奇怪地看著他,就好像斯泰因有什麼問題似的,看得斯泰因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問題了。就這樣,來一個人這麼說,再來一個人還這麼說,斯泰因終於屈服了。

斯泰因最後還是去買了一隻鳥,把它放在那個漂亮的鳥籠裏,因為他知道,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你是否想到斯泰因是多麼的懊喪?但是這種被別人用思維推理誤解的事情,我們或許都會遇到。原因很簡單,人們一直處在一個習慣思維裏,在自己的大腦裏根本就沒有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這就使得常常有一股來自世俗的力量企圖把我們引入歧途。要避免這種消極思想的負麵影響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在眾人的誤解麵前不妥協,敢於堅持沿著既定方向前進的人,常常能獲得令人矚目和驚歎的成功。

冷靜地麵對不盡如人意的人和事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難免會碰到無事生非的人、製造謠言的人、嫉賢妒能的人,偏聽偏信的人,以及各種以權謀私、以勢壓人、陰謀詭計、欺騙虛偽等。也許你確實是與人為善,但是你的善未必能換回來善,需知任何創造性都是在客觀上對於平庸的挑戰;任何機敏和智慧都在反襯著愚蠢和蠻橫;任何好心好意都在客觀上揭露著、為難著心懷叵測;而任何大公無私都好像是故意出小肚雞腸的人的洋相。在工作中,你做得越好,就越會有同事痛恨你,這是不能不正視的現實。

人們在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人和事以後常常會感歎世情的險惡,人心的險惡。然而,應該如何對付這種險惡呢?

一是以痛恨對惡。以為自己與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為周圍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惡棍,於是整天咬牙切齒,苦大仇深,氣迷心竅,不可終日。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第一是神經病,第二是以惡對惡,本身就已經惡了,本身就已經與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惡棍無大異了、趨同了。

二是以疑對惡。嘀嘀咕咕,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生怕吃虧上當,總覺得四麵楚歌。結果可能你少吃了兩次虧,但更失掉了許多朋友和機會,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來有所作為的可能。

三是以大言對惡。以煽情對惡,以悲情“秀”對惡:言必稱險惡,言必罵世人皆惡我獨善,世人皆濁我獨清;言必橫掃千軍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噸的TNT。目前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是知識分子的使命在於批判。這個提法對於生活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分子尤為正確,特別因為他們的環境裏成為主流的可能是自滿自足,是物質享受,是相對或暫時的平穩,是“曆史的終結”乃至霸權主義。

四是以消極對惡。一輩子嘮嘮叨叨,神經兮兮,黏黏糊糊,訴不完的苦,生不完的氣,發不完的牢騷,埋怨不完的“客觀”,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了,他或她已經是一事無成地定局了,還在那裏怨天尤人呢。

那麼,我們能不能做到,保持幹淨更保持穩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義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為有所不信更保持與人為善呢?許多時候,你的絕大多數同事還是好的,至少是正常的。這樣說由於過分正常,當也會使得某些人暴跳如雷吧?而多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他們對待你的態度取決於你對他們的態度。至於說到他們的毛病,不見得一定比你多,即使是常常不比你少。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變成一個和善安定的因素,團結的因素,文明的因素,而不是相反。我們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冷靜理智,謙恭有禮,助人為樂,而不是相反。急火攻心,暴躁偏執,盛氣淩人,四麵樹敵。甚至對那些或某一個對你確實是心懷敵意乃至已經不擇手段地傷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問,自己有什麼毛病?有什麼使他或她受到傷害的記錄?有沒有可能消除誤解化“敵”為友?還要設身處地想想對方是否也有情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