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保護自己的利益,避免別人的傷害(3 / 3)

④不再說那些招引別人欺負你的話。“我是無所謂的”,“我可沒什麼能耐”,或者“我從來不懂那些法律方麵的事”,諸如此類的推托之辭就像是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點開了許可證。當服務員合計你的賬單時,如果你告訴他你對計算一竅不通,那你就是暗示他,你不會挑什麼“錯兒”的。

⑤對盛氣淩人者以牙還牙,冷靜地指明他們的行為。當你碰到吹毛求疵的、好插嘴的、強詞奪理的、誇誇其談的、令人厭煩的,以及其他類似的欺人者,冷靜地指明他們的行為。你可以用諸如此類的話聲明:“你剛剛打斷了我的話”、或者“你埋怨的事永遠也變不了”。這種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訴人們,他們的舉止是不合情理的。你表現得越平靜,對那些試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諱,你處於軟弱可欺的地位上的時間就越少。

⑥告訴人們,你有權利支配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願意幹的事。從繁忙的工作中或是熱烈的場合中脫身休息一下是理所當然的。把你支配自己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視為是無可非議的,這是不容他人侵犯的正當權益。

⑦敢於說:“不!”。它摒棄了那種支支吾吾的態度,它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你的空子。和隱瞞自己真實感受的繞圈子的話相比,人們更尊重那種不含糊的回絕。同時,你也會更加尊重你自己。

⑧心懷坦然。不要為人所動,並因此對自己所采取的果斷態度感到內疚。如果有人對你做出受了委屈的表情,向你說好話,許給你好處或是表示生氣時,你不要感到不好受。

一般來說,你過去已經教會他怎樣欺負你,對這樣的人這種做法你是不大知道該如何反應的。在這種時候,你要站穩腳跟。

記住:是你教會人們怎樣對待你的。如果你把這一條當作指導你生活的原則的話,你就能夠自己解放自己了。

讓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彈性

心理學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為人處事若毫無自尊,臉皮太厚,不行;反過來,自尊過盛,臉皮太薄,也不好。正確的原則是:從實際的需要出發,讓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彈性,需要從兩個方麵努力。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際的需要兩者之間的關係。過於自尊的人,總是把自尊看得很重,因此,我們應把看問題的立足點變一下,不要光想著自己的麵子,還要看到比這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事業、工作、友誼等。另外,還應堅持把實現實際的宗旨看得高於自尊,讓自尊服從交際的需要。有了這種思想,對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於臉紅心跳,甚至可以不急不惱,哈哈一笑,照樣與對手周旋,表現出辦不成事決不罷休的姿態,直至交際的成功。

其次,交際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準確地把握自尊的彈性,追求最佳效果。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要特別注意:

(1)當你受到冷遇時。有時候,你出現在交際場上,可能被當成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你的自尊心麵臨著挑戰,但千萬別發作。這時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職責,為了完成任務,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

(2)當你被否定時。有時候你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自認為很不錯的事情,滿心希望他人肯定、讚賞,可沒想到,對方一棍子打過來,全盤否定。這時,你肯定會受到強烈的刺激,繼而為了挽回麵子,進行辯解、反駁,甚至是爭吵。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樣維護自尊、麵子,隻會使事情更糟,倒不如接受這個事實,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3)當你受到批評時。有些人一聽到批評,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別是當眾挨批評更是難為情。此時,要對批評能夠正確理解,應采取虛心的態度,這不但不會丟麵子,反而會改變他人的看法,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有時,批評的內容不實,有些偏頗,而批評者又處在特別的地位。這時如果你受自尊心的驅使,當場反擊,效果肯定不好。理智一些,不要當場反駁,事後再進行說明,這種處理較為有利。

最後需要指出:不要把麵子看得太重,這並不是說不要尊嚴,而是要把握適當的度。

從容地麵對指責

馬辛利任美國總統時,因一項人事調動而遭到許多議員政客的強烈指責。在接受代表質詢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粗氣地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馬辛利卻若無其事地一聲不吭,任憑這位議員大放厥詞,然後用極其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說罷,那位氣勢洶洶的議員隻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的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指責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責抱怨,是件極不愉快的事,有時會使人覺得很尷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麵前受到指責,有時更是不堪忍受。但無論你遇到哪種情況的指責,都可以從容不迫,泰然處之。為擺脫被指責的尷尬局麵,你不妨采納以下建議:

(1)保持冷靜。被人指責總是令人不愉快的,麵對使你十分難堪的指責時,你要保持冷靜,最好暫時能忍耐住,並做出樂於傾聽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讚同,都要待聽完後再做分辯。因對方的一、兩句刺耳的話,就按捺不住,激動起來,硬碰硬,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易將問題搞僵,將主動變為被動。

(2)讓對方亮明觀點。有些指責者在指責別人時,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詞,結果使人不知所雲。這時,你可向對方提出講清問題的要求,態度要和氣,如“你說我蠢,我究竟蠢在哪裏?”或者“我到底幹了什麼傻事?”以便搞清對方究竟指責和抱怨你什麼,讓對方及時亮明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製止指責者對你的攻擊,並能將原來的攻防關係轉變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關係,使雙方把注意力轉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3)消除對方的怒氣。受到指責,特別是在你確實有責任時,你不妨認真傾聽或表示同意對方對你的看法,不要計較對方的態度好壞,這樣,指責完畢氣也消了一半。即使當你確信對方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時,也要對其表示讚同,或者暫時認為對方的指責是可以理解的。這會使對方無力再對你進行攻擊,相反,你卻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解釋,從而消釋對方的怒氣,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堅冰得以化解。

(4)平靜地給惡意中傷者以回擊。也許,大多數指責者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指責別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有極少數人為了其個人目的而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的。對於這樣的尋釁挑戰者,應該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能遷就忍耐,更不能寬容而不予回擊,但應注意適度,以柔克剛。這樣,會使你顯得更有氣魄,更有力量。

巧妙地避開傷人的刻薄話

我們經常可能聽到來自朋友、同事甚至親人的刻薄的話,如果我們不能忍受這種悶棍,就很容易墮入反唇相譏的惡性循環裏。不過,還是有方法可以使你避開傷人的暗箭,同時又能增強你的自信心。下麵幾種手段不妨一試:

(1)想想原因。很多出言不遜的人,往往都是心煩意亂需要發泄。如果你猜不出他有什麼真正的煩,不妨開口問問他。或許那位女侍應不是要存心找你麻煩的,隻是她昨天晚上跟男朋友鬧翻了,應當原諒她。隻要你寬宏一點,你就會因為自己這樣大度而心情好過點。

(2)機智地開點玩笑。對於刻薄話的另一法寶是不必認真,一笑置之。有人曾嘲笑瑪麗:“這是條新裙子?看上去真像是用來做椅套的家具布。”瑪麗回答得很巧妙:“是嗎?那就請尊駕到我的腿上來坐好了。”

對付任何人,機智可派上用場。特點玩笑態度,往往是對付侮辱的有力武器。

(3)不要回避。能夠勇敢地對抗別人的侮辱而又不至於反唇相譏,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一個有效的辦法是不要回避,而采取直截了當的反問:“你想傷我的心,可有什麼原因?”或者:“你知不知道,你的話別人聽來有什麼感受?”

另一個辦法,是要求對方解釋他的話:“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或者“我想搞清楚,我有沒有把你的話聽錯?”一旦嘲弄你的人知道你看穿了他,他也就自覺無趣,不會再騷擾你了。

(4)順著說下去。別人說你什麼,你不必動怒,反而順著他的意思說下去。這也是一抗拒之法。譬如你妻子說:“你體重又增加了10公斤,對不對?”

你不妨回答說:“實際上差不多有12公斤。”她若還繼續說:“那麼你不打算做點什麼嗎?”你可以回答:“也不盡然,就讓我做一陣胖子吧!”

如若你對挖苦你的話不予理睬,對方的話自然不能傷人了。

(5)盡量寬恕,不予理睬。聽到尖酸的話,雖然明知那話是衝你而來,但隻要一想到那句話的含義實質上與你無關,你也就自然平心靜氣。寬恕是極重要的生存之道。即使做不到寬恕,也要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話不會有反應。對方知道你很清楚他在攻擊你,以後就會小心一些了。你也可以明白表示不感興趣,用一副“懶得理會”的表情望向別處。人最怕別人認為他無聊討厭。

人總不能完全避免尖酸的話的侵犯,因此不妨嚐試把一些傷人的話看作是人們失意時的正常發泄,而失意是人人都難免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盡量不去侮辱人,不過偶然也會犯錯誤。

把批評當作改進自我的機會

我們之所以怕批評,是因為批評乃是真的事實,愈真實則我們愈害羞而想逃避。然而批評之所以可貴,便是因為裏麵包含著真實的緣故。

別人批評小陳好像草包,他並不害羞、逃避,自己望一望,承認自己比別人還是土頭土腦的。不過在他粗野的外表的裏麵,能顯出他是一個純正的人。

如果我們時時努力改進我們人格上的種種缺點,則我們便沒有空閑的時間,對於那些細節過於斤斤計較了。

凡是有頭腦的人總是時時審視自己是不是完全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確有許多缺點。批評是揭發這種缺點的一種好方法,是我們所應當歡迎的。

我們應當練習不可臉皮薄。我們不可對一點小小不快的批評就憂心忡忡,差不多全身要崩潰了,不過同時有一點很重要的,便是我們對於批評不可臉皮太厚,以至不知我們的言事行為有哪些地方是別人所不喜歡的。臉皮不可太薄,也不可太厚——我們要利用別人的批評以求自己進步,第一步就是要能夠得到這種平衡。批評我們的即使是我們的仇敵,或是想侮辱我們以掩飾他自己的弱點,那又何妨呢?無論批評者的動機如何,我們總可以利用批評作為改進自己的一種指南。的確,敵人的批評比朋友的批評更可貴些。

批評你的人或許存心不良,但是其批評的事實卻可能是真的。他或許是想害你,但是如果他的批評能使你改進,對你反而更有助益。你如果因他的批評而自己喪氣,那就讓他詭計得逞了。

大多數的人都是愚蠢的。我們希望別人重視我們,隻要做了什麼事,就希望獲得別人稱讚。如果別人說我們的錯處,便覺得受了委屈,或怒氣衝天。於是,朋友們往往不敢說我們的弱點,他們或者是稱讚,或者是默默無語。對於我們進行反麵批評的,大半是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或是想傷害我們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對於這樣的批評是可以不去理會的。但是從反麵來看,如果我們是聰明人,就會利用這種批評來改進自己,而認為這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林肯也曾經受過別人的輕視。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他。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自己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複呢?不,他並沒如此做。後來他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知道自己所懂得的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

這種輕視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後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輕視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

他們的輕視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端。

永遠也別失去自己的勇氣

電動機工業大廠的培訓部主任梅爾瓦因師傅對學徒工具有敏銳的嗅覺,能在為數眾多的應試人當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擇優錄取的方法簡單而迅速有效。反正他總能想出一些新招來選出他所想要的人。

現在正有一批年輕小夥子等在他的門前,他們穿著廠子借給的裝配工工裝。弗蘭茨·貝爾納,一個17歲的中學生就站在他們中間,他的父親在戰爭中陣亡,他是惟一拿不出介紹信的人。

當他們敲梅爾瓦因先生辦公室門的時候,培訓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寫字台邊喝咖啡。小青年們敲了半天門,得不到回音,可他們是被特意派到這兒來的。他們無可奈何,麵麵相覷。便又貼門傾聽。毫無聲息!於是弗蘭茨·貝爾納壯起膽子說道:“沒準他沒聽見,我再敲一下試試!”

其他青年聳聳肩頭。他愛幹就幹吧!他敲敲門,屋子裏傳來一句惱怒的罵聲。

“他說什麼?”這時弗蘭茨也沒把握了。——好像是說:進來吧!另一個人答道。於是弗蘭茨按動門把手,門開了一條縫。小青年們都站在門框裏。

“一群老臉皮厚的東西!我說了不要打擾我,你們沒有耳朵?”寫字台旁傳來了暴跳如雷的吼聲。小青年們不由自主地往後退縮了一下。

“嗯,怎麼不吭氣了?快說呀!”

弗蘭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們來的。請您原諒。我們還以為,您是讓我們進來呢。”

“噢?是派你們來的?那你們就沒學會等一等?給我滾到外麵去等著!你們沒看見我在忙?”

門砰的一聲關上了。小青年們憤憤地議論著,坐到了一張長椅上。“老不死的!”有人還送給梅爾瓦因這樣一個雅號。

好半天以後才讓他們進去。這時這位凶神已顯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問簡短而精當,而回答也得這樣。“你們懂得了剛才的教訓了嗎?”他忽然出其不意地問道。小青年們囁嚅地嘀咕了點什麼。

小青年們顯得有點惶惑。

“你們說呀!”

一個人答道:“當然是您做得對!”

梅爾瓦因師傅的麵孔深不可測。他嚴厲地盯住弗蘭茨:“你是怎麼看的?”

這位青年堅定地答道:“我不這麼認為!”

“噢?那你的看法呢?”

“我們不是想打擾您。我們隻是沒聽明白您的話,我們還以為您是叫我們進來呢。”

“你大概是這麼想的,對嗎?”

“是的,我是這麼想的。”

“孩子,你要記住這一點:要想,你還是讓馬去想吧,馬的腦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臉龐唰地一下脹得通紅,他的牙齒緊緊地咬住下唇。其他的應考者笑了起來,笑聲裏既有一點討好的意味,又有一點幸災樂禍的意味。梅爾瓦因師傅仍然毫不留情地問:“我說的不對?”

“不對,我決不讓人禁止我思考!”“哦,那好,這個問題咱們再談談。別的人都可以走了,過後你們會接到通知的。這位‘思想家’還要在這裏多留一會兒!”

報考學徒工的這些人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大躬,離去了。他們那放肆的笑聲對貝爾納來說意味深長,對這位經驗豐富的培訓部主任來說也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門剛剛從他們身後關上,梅爾瓦因先生就拍拍弗蘭茨的肩膀:“好樣兒的,孩子!好好保留著你這種坦誠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勇氣!這對你的一生都會有用的。”

弗蘭茨難以置信地盯著這位男子。培訓部主任笑道“你被錄取了!複活節後就開始來我們這兒幹吧!你永遠也別失去自己的勇氣!”這時弗蘭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煥發地說道。

記住: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尤其是與地位比你高的人交往的時候,永遠也別失去你的勇氣。這樣,你才可能不斷地向自己理想的人生邁進。逆來順受、隨波逐流隻會喪失自我,被埋沒在平庸的人流中。

隨時準備說“不”能夠掌握主動權多年以前,哈維·麥凱曾充當過一位很棒的美式足球員的免費經紀人。那位足球員叫I。C。安得,當時有兩支隊伍在爭取他——加拿大足球聯盟的多倫多冒險者隊以及國家足球聯盟的巴爾的摩小馬隊。I。C。安得生在貧窮的黑人家庭中,兄弟妹妹連他共9人,真是窮得分文沒有。情況很明顯,麥凱先生一定得要為他爭取到最好的待遇,而且得在兩大老板間做好選擇——一位是多倫多隊的巴賽特,另一位是巴爾的摩隊的羅森布倫,巴賽特是多倫多一家報社的老板,幹得有聲有色;羅森布倫從事服裝業和運動業,著實賺了不少。兩者有三個共同點:極有錢、極好勝、極精明。當然,麥凱也並非是泛泛之輩。

首先,麥凱讓羅森布倫知道他要先跟多倫多隊談談。見到巴賽特後,他果然出了個很吸引人的價碼。就在這當兒,麥凱憑直覺告訴自己:快走,快離開此地,到巴爾的摩去。所以麥凱說:“非常謝謝您,巴賽特先生。您開價這麼高,我們一定會謹慎考慮。我們會再跟您聯係。”

巴賽特則冷笑了一下,說:“不過,我要補充一點,我開的價碼隻有在這房間裏談妥才算數,你一離開這房間,我就立刻打電話給巴爾的摩的羅森布倫先生,告訴他我對這個球員已經沒有興趣了。”尷尬地呆站一兩分鍾後,麥凱問:“我可不可以和我的客戶在隔壁房間商量一下?”要求照準。

麥凱想到房間中央那張桌子下麵大概裝有竊聽擴音器,所以就把I。C。安得拉到窗戶旁低聲跟他說:“安得,我們一定要爭取一點時間,馬上趕到巴爾的摩去,就假裝你受不了壓力,精神崩潰了,或者告訴他,我必須趕回明尼亞波利斯去交涉一些勞工問題。”

I。C。安得看著麥凱,好像麥凱已是精神崩潰發瘋的人似的,那麼大一筆錢啊!而麥凱居然拿他的前途開玩笑,I。C。安得是個十足的美國佬,可不是什麼英國巨星勞倫斯·奧立佛。最後麥凱還是用處理勞工問題作為離開的借口。

麥凱說:“巴賽特先生,今晚我一定得趕回明尼亞波利斯去協調一些勞工問題。I。C。安得這件事,還有很多要謹慎考慮的,我想明天再給您答複。”

巴賽特拿起電話。難道他要打電話給羅森布倫嗎?好險!是找給他的秘書。他說:“我們那3架小型噴氣機在不在?派一架送麥凱和I。C。安得先生回明尼亞波利斯。”3架小型噴氣機!就在麥凱身後,I。C。安得呼吸已愈來愈急促。不過,這回麥凱先生可是又尷尬得手足無措了,既然已經厚著臉皮撒了這個瞞天大謊,又當場被逮住,沒辦法,隻剩一條路可走了。

麥凱說:“巴賽特先生,我想您也別麻煩打電話到巴爾的摩去了,這樁生意我們不做了。”

安得當時差點氣病了。不過,次日,他們到了巴爾的摩,和羅森布倫簽約,條件比巴賽特那邊更好。

後來安得為巴爾的摩整整效力10年,也打進兩回超級杯比賽。後來,羅森布倫把加盟職業隊的權利賣給洛杉磯公牛隊時,隻帶了一位球員跟著他到加州,那位球員就是:I。C。安得。

在這回談判中,麥凱先生掌握了兩項很重要的訣竅:第一是隨時準備說“不”。第二是在談判中,最有力的工具是掌握情報。巴賽特之所以希望I。C。安得在離開他辦公室之前簽約,隻有一個原因:他準知道羅森布倫提供的條件比他要好。一個精明的商人單憑直覺就知道絕不能在那種情況下簽約。

也許就是明天,你會很驚訝地發現:隻要你掌握了說“不!”的訣竅,你的談判條件很自然地會水漲船高。1986年,在美國有100家銀行經營失敗,你想,有多少家是因為沒有拒絕不良貸款而倒閉的?

身為買方,你必須警覺到:賣方可是一直在算計著你,想辦法一舉成交。時間對賣方永遠是不利的因素,對你可不是!時間拖得愈久,錢在你手上也愈久,你掌握交易條件的時間也會對你愈有利,因為你能掌握交易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賣方總在暗示你當機立斷,現在就買,如果你不為所動,他們就會想法子讓步。可是他們會怎麼做呢?

如果賣方搬出“某某是我的老顧客,他就想要這個東西”類似的話來套住你,慫恿你下決心的話,這時你可別上當,得趕緊拿出對策來。

學會說“不”,主動權會掌握在你手裏!

大膽地向領導爭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

當我們考慮工作究竟是為什麼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上電視或發新聞的話。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我們是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錢、福利、職務、榮譽等等,否則就未免太虛偽了。在當今市場經濟體製下,我們說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在一個工作群體中,在利益麵前,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應該大膽地向領導爭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

之所以強調在與領導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爭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有那麼許許多多的人因為不會爭利而頻頻“吃虧”。不會爭利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敢爭利,甚至連自己應該得到的也不敢開口向領導要求,既怕同事有看法,也怕給領導造成壞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一種是過分爭利,利不分大小,有則爭之,結果整日跟在領導屁股後喋喋不休地講價錢、要好處,把領導追得很煩。依我們的觀點,這兩者都是不會爭利的,爭利也有個技巧問題。

常言道“老實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是我們的祖先總結出的地地道道的“真經”。在同等條件下,兩個同事工作都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較勤懇認真,但在分房時,一個“有苦難言”,對領導隻提了一次要求,結果結婚5年可3口人仍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裏;但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有空就撥撥領導腦子裏麵分房的這根弦,結果被優先考慮,而他的那位老實巴交的同事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難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嗎?

有些人認為向領導要求利益,就肯定要與領導發生衝突,給領導找麻煩,影響兩者的關係,什麼都不敢提,結果往往也是一事無成。幹好本職工作是分內的事,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績越大,應該得到的就越多。

隻要你能為領導幹出成績,向領導要求你應該得到的利益,他也會滿心歡喜。如果你無所作為,無論在利益麵前表現的多麼“老實”,領導也不會欣賞你。事實上,從領導藝術上講,善於駕馭下屬的領導也善於把手中的利益作為籠絡人心、激發下屬的一種手段。可見,下屬要求利益與領導把握利益是一個積極有效的處理上下級關係的互動手段。一個有貢獻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為自己的利益而爭取是光明正大的。

那麼,具體該怎樣爭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呢?

(1)主動提出晉升請求。現代社會充滿了競爭,仕途也不例外,在通向金字塔頂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競爭的足跡。對於同一職位覬覦者眾多。因此當你了解到某一職位或更高職位出現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勝任這一職位時,就要主動爭取,主動出擊,把自己的想法或請求及時告訴領導。即使上級已經有了指定的候選人,如果這位候選人在各方麵條件都不如你時,你也應該積極主動爭取,過分的謙讓可能會堵死你的晉升之路。

當然,下級向上級提出請求時應講究方式,不能簡單化。宜明則明,宜暗則暗,宜迂則迂,這要根據你上級的性格、你與上級以及同事的關係等因素而定。

(2)提出調換工作崗位的請求要適當。一個人如果能得到與自己的能力、興趣完全一致的工作崗位,那無疑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命運往往跟人們過不去。人們也往往在社會分工中,在某一部門,被安排在某個不甚理想的工作崗位。例如,有人想幹電工,卻分到了機床邊;有人想開汽車,卻來到鍋爐旁……麵對這種種不盡人意之處,人們應該有一個調整自己的取向,而不能一味遷就社會,將就自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主動找領導談談,提出調換工作崗位的要求。當然,在提出類似的請求時,最好是先考慮一下這樣做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然後再作決定。

(3)爭取利益要把握住火候。“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領導在交代重要任務時常常利用承諾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對下屬而言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對領導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實、穩定。如果領導在交代任務時忘記了承諾,或不好做出承諾,你應該提前要求你應該得到的,這不是什麼趁火打劫,領導也較容易接受。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戰功累累的大將,他協助秦始皇消滅晉王,趕走燕王,並數破楚軍,但秦始皇對他疑心重重,怕他功高鎮主,因而在攻打楚軍時有意重用李信將軍。後來,王翦稱病告老還鄉。李信在與楚軍交戰時受挫,秦始皇也隻好放下架子趕到王翦麵前謝罪並請他出山。王翦率兵60萬出戰,秦始皇親自送到灞上,一方麵表示自己的信任,但同時他對王翦掌握重權表示不放心的顧慮也流露了出來。於是,王翦在出發前,向秦始皇請求許多田宅園地。秦始皇問:“將軍就要走了,為何憂慮貧窮呢?”王翦說:“作為君王的將軍,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君王信任、重用和偏向我時,我得及時請求點好處為子孫造福。”始皇見王翦如此坦誠可愛,覺得放心不少,開懷大笑。王翦到了邊關,又5次派人回都請求良田。有人覺得這樣不妥,便問:“將軍這樣強請硬求未免太過分了吧。”王翦深謀遠慮地說:“不然,秦王粗鄙而不信任人,現在傾全秦國的士兵而委任於我一人,我不多示田宅為子孫謀基業來鞏固自己,反而讓秦王因此而懷疑我嗎?”

王翦不愧為智勇雙全的大將,於外於內都是八麵玲瓏,可謂老謀深算。在接受重大任務前,當麵向領導請求自己應該得到的,既表明你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也能表明你既然如此坦誠的要求了利益,那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會全力以赴,至少在領導心目中能造成一種印象。

(4)爭取利益要把握好“度”。有些人向領導提要求很不會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領導的反感,招致“講價錢”、“幹了多少事”的奚落。依我們的經驗,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爭小利。不為蠅頭小利傷心動氣,略顯寬廣胸懷、大將風度,在領導心目中形成“甘於吃虧”、“會吃虧”的好印象,在小利上堅持忍讓為先。

按“值”論價,等價交換。最簡單的例子,如你拉到10萬元讚助費或為單位創利100萬元,你要按事先談好的“提成”比例索取報酬,不能擴大要求,也不要讓領導削減對你的獎勵,實事求是,按規章製度辦事。

誇大困難,允許領導打折扣。“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也是對付一些喜歡打折扣不按規定辦事的領導的方法。有時你把困難說小了,領導可能給你記功小,給你的好處也少。因此,要學會充分“發掘”困難,善於向領導表露困難,要求利益時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實際想得到的多一些,給領導一些“餘地”,不給人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給多少”的想法。比如提住房要求,按你的資格和條件,隻能要求兩室一廳的樓房,實際上你並不對此抱多大希望,那麼領導打折扣時也不會太離譜。有的人很實在,夠兩室一廳的資格和條件,但沒把困難充分說出來,不折不扣地提了兩室一廳的要求,結果領導把兩室一廳的房子優先分給“困難大,要求強烈”的人,隻給他分一室一廳。所以誇大困難和要求實在是一種必要的處事策略,關鍵問題是要把握住關鍵時機和重要關口。